驻马店市未来40天天气预报_河南驻马店特大暴雨
1.驻马店洪灾是何年
2.河南水灾是哪一年
3.驻马店水库溃坝的原因分析
15年8月,特大暴雨引发的淮河上游大洪水,使河南省驻马店地区包括两座大型水库在内的数十座水库漫顶垮坝,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几十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15年8月,在一场由台风引发的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间相继垮坝溃决。由原水利部长钱正英亲自作序的《中国历史大洪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一书披露,在这次被称为“75·8”大水的灾难中,河南省有29个县市、1700万亩农田被淹,其中1100万亩农田受到毁灭性的灾害,1100万人受灾,几十万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96万间,冲走耕畜30.23万头,猪72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由一场特大暴雨而引发整整一个水库群的大规模溃决———无论是垮坝水库的数目,还是蒙难者的人数,都远在全球同类之上。
驻马店洪灾是何年
据统计,在这场特大暴雨中,河南省驻马店地区板桥、石漫滩两座大型水库,竹沟、田岗两座中型水库,58座小型水库在短短数小时内相继垮坝溃决。
河南省有30个县市、1780万亩农田被淹,1015万人受灾,超过2.6万人死难,倒塌房屋524万间,冲走耕畜30万头,纵贯中国南北的京广线被冲毁102公里,中断行车16天,影响运输46天,直接经济损失近百亿元,成为世界最大的水库垮坝惨剧。
河南水灾是哪一年
一九七五年八月,发生在河南省驻马店等地区的特大洪水,也是我国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由于长时间连降暴雨,加上板桥等水库决堤,致使河南,湖北,安徽三省的三十三个县被淹..京广线被冲垮几百公里,十几个县城变为泽国
驻马店水库溃坝的原因分析
河南水灾是15年8月。
15年8月上旬受3号台风影响,河南省西南部山区的驻马店、南阳、许昌等地区发生了我国大陆上罕见特大暴雨,暴雨中心林庄最大24小时雨量1060.3毫米,连续3天雨量1605.3毫米,造成来淮河上游洪汝河、沙颍河的特大洪水,致使两座大型水库垮坝,下游7个县城遭到毁灭性灾害。
来势汹汹的洪水,从河南一直冲到了安徽北部地区。自溃坝起,只用了短短6小时,就已经将数百万人泡在水中。漯河、周口、安徽等地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洪水的侵害。
其中驻马店是这次灾害的重灾区,因此这场河南“75·8”水灾,又被叫做“驻马店75·8”洪水,而驻马店遂平县,因为位于水库下游,受到了洪水首当其冲的冲击,在后续因为被洪水毁坏严重,还被定为了毁灭性灾害县。
造成的灾情
此次特大洪水,河南省两座大型水库、两个滞洪区、两座中型水库和58座小型水库垮坝,冲毁涵洞416座,护岸47公里,河堤决口2180处,漫决总长810公里,洪水相互窜流,中下游平原最大积水面积达12000平方公里,造成极为严重洪涝灾害。
据不完全统计,河南省有29个县市,1100万人口,1700多万亩耕地遭受严重水灾,其中遭受毁灭性和特重灾害的地区有耕地1100万亩,人口550万人。倒塌房屋560万间,死伤牲畜44万余头,冲走和水浸粮食近20亿斤,死亡26000人。
京广铁路冲毁102公里,中断停车18天,影响运输48天。遂平、西平、汝南、平舆、新蔡、漯河、临泉等城关进水,平地水深达2—4米,仓库受淹,工厂停产,建筑设施被毁。
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分析导致15年8月上旬河南南部特大水灾的原因:
大环流形势方面
15年8月上旬,东亚西风环流形势相对稳定,赤道辐合带北推并且十分活跃,特别是7503号台风深入内陆,移动缓慢,强度维持甚至一度稍有加强,在台风东侧形成了一条很强的水汽通道,使河南南部地区维持持续性的强上升运动,丰富的水汽供应,不断重建的不稳定气层,为持续性强降水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7503号台风8月4日在福建省登陆,经赣南、湖北,6日02时过长江后转向东北东,6日14时又转向北,移动缓慢,6日20时到达桐柏山区,7日08时到达河南泌阳县附近,此后第二次转向,折向西南,到8日14时才消失于大巴山南部。台风低压在河南南部停滞长达20多小时。能够如此深入内陆并维持这样长时间的台风是极为少见的。
天气尺度系统配置
天气尺度系统配置为持续暴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这次特大暴雨系由三次强降水过程所组成。第一次是位于长江南岸的7503号台风东边潮湿偏南气流与华中弱冷空气辐合上升所致。第二次是台风直接的影响,暴雨区位于台风的东北部,位于台风环流上升速度最大区。7日08时台风中心到达最北的纬度,此时台风移动缓慢近于停滞。而原来在台湾省东边的热带涡旋向西北移动,并向7503号台风靠近,使河南暴雨区偏东风显著加强,水汽辐合和上升速度达到最大而产生最强的第三次降水过程。正是由于在各次暴雨期间各种天气尺度系统的配置,使得大暴雨出现所需条件(即持续的强上升运动,水汽供应源源不断,位势不稳定不断建立)都接近最大值。持续性特大暴雨便由此产生。
良好的中尺度环流条件
良好的中尺度环流条件,使其暴雨雨强成为罕见。这样大的雨强主要是由强烈的对流性活动所致。在这次特大暴雨期间,伴随有频繁而强烈的对流性活动,其中尤以雷暴活动最为明显。暴雨区雷暴接连发生,且造成特强降水,当雷暴消失时,降水也随之结束。暴雨区中大量凝结潜热释放,使气层增暖,促使上升运动加强,这种反馈作用又加雨。在每场暴雨中,一次次强对流活动都和低空的中尺度气流辐合带(中尺度气旋性涡旋相联系。
地形
地形对这次特大暴雨起着明显加强作用。此次特大暴雨发生地,从伏牛山脉东端舞阳县以南的一连串丘陵向南一直连接到桐柏山脉,形成一个弧状地形,对台风宽广的东风转东北东风的气流,有很强的强迫辐合作用。归纳起来,地形影响表现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大地形抬升引起的触发作用以及中小尺度地形造成的准定常辐合区;第二是朝东开口的弧状地形,使许多中尺度低涡、雷暴和切变线有利于在低层偏东急流左侧产生;第三是雨团常沿河谷地区相继移动,使得处于雨团盛行路径上的地区雨量特别大,从而导致暴雨中心发生在侧风坡。
因为雨大
15年,我国正处于后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好像一切都是混乱的。事故发生后,据前去调查情况的调查组称,当时的三号台风在中央气象台的雷达里消失,原本应该由地方气象局接管监测,但当时的河南省气象局却因种种原因未开启雷达。而南阳气象局虽然监测到了台风的动向,却由于没有传输设备,信息不能及时发布。
从表面上看,好像只是因为气象部门的应对不利,才导致了最后的垮坝。但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就没有其他的原因?
据原河南省水利专家陈惺介绍,当时记载的最高洪水水位117.94米,坝高却只有116.3米。溃坝时,洪水水位不仅超过坝顶1.6公尺,超而且超过了防浪墙3公寸。所以水流漫过坝顶。这个土坝的构成,它的下游坡是沙、是土,是经不起水流冲刷的,所以漫坝以后很快地就把沙和土芯冲刷完了,冲刷掉了。形成了垮坝。板桥水库石漫滩水库垮坝原因是洪水设计标准太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