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柳下惠 是谁?有什么典故?好多文章都引用到了

2.关于早秋的诗句自古

山西运城永济天气_永济天气

杏花村指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凤台山一带,受此诗影响,后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全诗白话译文如下:

江南清明时节细雨纷纷飘洒,路上羁旅行人个个落魄断魂。

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此诗写清明春雨中所见,色彩清淡,心境凄冷,历来广为传诵。第一句交代情景、环境、气氛;第二句写出了人物,显示了人物的凄迷纷乱的心境;第三句提出了如何摆脱这种心境的办法;第四句写答话带行动,是整篇的精彩所在。全诗运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顶点放在最后的手法,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扩展资料:

此诗首见于南宋初年《锦绣万花谷》注明出唐诗,后依次见于《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明托名谢枋得《千家诗》、清康熙《御选唐诗》。《江南通志》载:杜牧任池州刺史时,曾经过金陵杏花村饮酒,诗中杏花村指此。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清明

柳下惠 是谁?有什么典故?好多文章都引用到了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维。

一、原文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译文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三、出处

唐·王维《山居秋暝》。

作者简介

王维(699年-761年,一说701年—761年),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著名诗人、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士,世称“王右丞”,因笃信佛教,有“诗佛”之称。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受禅宗影响很大,精通佛学,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关于早秋的诗句自古

柳下惠(前720年—前621年),本姓展,名获,字禽,中国春秋时期鲁国人。“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柳下惠”。据说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1]。他做过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2]。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柳下惠还是中国柳姓的得姓始祖。

柳下惠虽然被孟子称为圣人,但是史书关于他的生平的记载很少。这些记载散见于《左传》、《国语》、《论语》和《孟子》等先秦古籍,部分记载有明确的时间,部分记载则更接近一种对他的评价。

在主要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中,柳下惠被认为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论语》记载中孔子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为柳下惠没有得到任用鸣不平。后来柳下惠做了“士师”(掌管监狱的官),但是三次上台三次遭到罢免,人们劝他离开,他却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他认为如果用正直的方法对待人,到哪里都回被排挤,但是如果要用歪门邪道的方法去对待人,在哪里都可以实行,也没有必要离开自己的祖国。

柳下惠的直道事人,在史书中有几处明确的记载。《国语·鲁语上》中记载道:鲁僖公二十六年(前631年)夏,齐孝公出兵讨伐鲁国,臧文仲问柳下惠如何措辞,才可以使齐国退兵。柳下惠说,听说大国如果做好小国的榜样,小国如果好好侍奉大国,这样才能防止祸乱;现在鲁国作为小国却狂妄自大,触怒大国,无异自取其祸,怎么措辞都是没有用的。柳下惠这样说,相当于对臧氏在鲁国的执政行为直言不讳地表示了批评。

《国语》还记载了柳下惠批评臧文仲祭祀海鸟的故事。一只名为“爰居”的海鸟停留在了鲁国都城东门外好几天了,臧文仲让都城的人都去祭祀它。柳下惠却说,臧氏治国简直就是乱来,祭祀是国家的重要制度,而制度是治国能够成功的基础,所以要谨慎地制定关于祭祀的典章制度,而且这些制度要依据圣王的祭祀原则。圣王只祭祀对人民和国家有功劳的人和事物,所以柱、后土、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鲧、禹……直到周文王、周武王这些人,才能受到后人的祭祀;此外土地、五谷和山川的神,先哲和有美德的人,天上的日月和星辰,地上的五行,的名山、江河和沼泽,也应该加以祭祀。而海鸟“爰居”飞到鲁国,还不知道它为什么飞来,也不见得它对人民有什么功德,这样就决定祭祀它,实在不是仁德和明智的举措。柳下惠猜测海鸟是为躲避灾难而来,而事实证明了他的猜测是对的。这件事不但说明了柳下惠为官的正直,也表现出他对圣王礼制的熟悉,这也是他受儒家思想重视的原因。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最后只能去官隐遁,成为“逸民”。《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虽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表示谴责。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与乡下百姓相处,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因此,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编辑]

“坐怀不乱”

“坐怀不乱”的故事在中国历代广为人知,柳下惠也因此被认为是遵守传统道德的典范。现在,人们还用“柳下惠”或“坐怀不乱”来形容男子在问题上的作风正派。

“坐怀不乱”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巷伯》毛亨传。毛亨注释《巷伯》这首诗时讲了一个故事:鲁国有一个独处一室的男子,邻居是一位独处一室的寡妇。一天夜里暴风雨大作,寡妇的房子被摧毁,妇人来到男子这里请求庇护。男子不让妇人进门。妇人从窗户里对他说:“你为何不让我进来呢?”男子说:“我听说男女不到六十岁不能同居。现在我还年轻,你也一样,所以不能让你进来。”妇人说:“你为何不像柳下惠那样,能够用身体温暖来不及入门避寒的女子,而别人也不认为他有非礼行为。”男子说:“柳下惠可以开门,我不能开门。所以我要以我的‘不开门’,来向柳下惠的‘开门’学习。”这个故事说明,最晚也在西汉初年的时候,就有了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传说,只是有些语焉不详。

到了元朝,胡炳文的《纯正蒙求》进一步丰富了“坐怀不乱”的细节:鲁国人柳下惠,姓展名禽,一次出远门的晚上住在都城门外。当时天气严寒,忽然有一位女子来投宿,柳下惠恐怕她冻死,就让她坐在他怀中,用衣服盖住她,一直到第二天天亮也没有发生越礼的事。后世流传关于柳下惠坐怀不乱的故事,与这个版本就大致相同了。

[编辑]

柳姓始祖

据唐朝的《元和姓纂》记载:“周公孙鲁孝公子展,展孙无骇以王父之字为展氏,至展禽食于柳下,遂姓柳氏。鲁灭仕楚,秦并天下,柳氏遂迁于河东,河东解,秦末有柳案,下惠裔孙也。”意思是,周公旦的后人鲁孝公有个儿子“展”,公子展的孙子无骇用祖父的字作为姓氏,因此有了“展”姓;后来展禽以柳下为食邑,于是展禽的后人开始以“柳”为姓氏。柳氏在秦国兼并诸侯国之后则迁居到河东(今山西永济),然后从河东分散到其他地方。

《元和姓纂》是根据当时存在的私家姓氏谱谍编撰而成的,可见在唐朝时柳姓族人就认为柳下惠是他们的得姓始祖。后来河东成为柳姓的郡望,唐朝文学家柳宗元是河东人,因此人称“柳河东”。

1.描写“早秋”的诗句有哪些

1,《太原早秋》 唐代 李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译文: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

2,《早秋三首·其一》 唐代 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译文:漫漫长夜中泛流着琴瑟的清音;青萝轻拂好象有西风飕飕而生。白露凝珠的野草栖留几只残萤;秋之晨雁群掠过向南飞腾。

3,《军城早秋》 唐代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译文:昨夜萧瑟的秋风卷入驻守的关塞;极目四望,但见边月西沉,寒云滚滚。一再命令那些勇猛的将士追击敌人,不要让敌人一兵一马从战场上逃回。

4,《早秋山居》 唐代 温庭筠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译文:近靠山边觉得寒气来得特别早,晴空下的草堂笼罩着一片霜气。树叶凋零了,窗边还有阳光照着;池塘满了,水依然没有声音。

5,《早秋山中作》 唐代 王维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译文:逢临秋季草堂边蟋蟀叫得更急,时近黄昏深山里蝉鸣徒增悲意。柴门前寂寞冷清车马不到,空林中我独自与白云相依。

2.形容“早秋天气很好”的诗句有哪些

1. 唐代:许浑 · 《早秋三首·其一》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2. 唐代:温庭筠 · 《早秋山居》

山近觉寒早,草堂霜气晴。

树凋窗有日,池满水无声。

果落见猿过,叶干闻鹿行。

素琴机虑静,空伴夜泉清。

3. 唐代:王维 · 《早秋山中作》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4. 唐代:岑参 · 《早秋与诸子登虢州西亭观眺》

亭高出鸟外,客到与云齐。

树点千家小,天围万岭低。

残虹挂陕北,急雨过关西。

酒榼缘青壁,瓜田傍绿溪。

微官何足道,爱客且相携。

唯有乡园处,依依望不迷。

5. 唐代:鱼 · 《早秋》

嫩菊含新彩,远山闲夕烟。凉风惊绿树,清韵入朱弦。

思妇机中锦,征人塞外天。雁飞鱼在水,书信若为传。

3.自古以来描写秋景的诗句很多

描写秋景的诗句有以下:希望能帮到你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战国 楚 屈原《九歌湘夫人》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洞庭: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波:微波泛动。

木叶:枯黄的树叶。 战国楚;宋玉《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萧瑟:寂寞萧条的样子。

燎栗:凄凉。若在远行:好象人在远行之中。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汉;刘彻《秋风辞》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榈庭:榈巷庭院。 ————晋;陶渊明《酬刘柴桑》 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 迢迢:形容夜长。

亭亭:远貌。————晋;陶渊明《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南朝齐;萧悫《秋思》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亭皋:水边平地。

木叶:树叶。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

————南朝梁;柳浑《捣衣诗》 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 草低:衰草枯萎。木下:树叶落下。

金城:古郡名,在今甘肃榆中与青海西宁之间。玉门:玉门关,在今甘肃敦煌西。

两句写西北寒秋之景。 ————南朝梁;范云《别诗》 树树秋声,山山寒色 秋声:秋天西风作,草木零落,多肃杀之声。

————北周;庾信《周谯国公夫人步陆孤氏墓志铭》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维:语助词,无义。

序:时节。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骛:鸟名,野鸭。

齐飞:落霞从天而下,孤骛由下而上,高下齐飞。一色:秋水碧而连天,长空蓝而映水,形成一色。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阁饯别序》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唐;王绩《野望》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唐;宋之问《始安秋日》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潺湲:流水声。

————唐;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这两句写深秋景色:溪水下降,白石露出,红叶飘零,所余不多。

——唐;王维《阙题二首山中》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唐;李颀《望秦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 寒潭映白月,秋雨上青苔。 ————唐;刘长卿《游休禅师双峰寺》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唐;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 ————唐;李白《赠庐司户》 雨色秋来寒,风严清江爽。

———— 唐;李白《酬裴侍御对雨感时见赠》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人烟:人家炊烟。寒橘柚:秋日寒烟使橘袖也带有寒意。

两句写人家缕缕炊烟,橘柚一片深碧,梧桐已显微黄,呈现一片深秋景色。 ————唐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 高鸟黄云暮,寒蝉碧树秋 ————唐;杜甫《晚秋长沙蔡五侍御饮筵送殷六参军归沣州觐省》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信宿:连宿两夜。故:仍然。

————唐;杜甫《秋兴八首》 瞿塘峡口曲江头,万里风烟接素秋。————唐;杜甫《秋兴八首》 远岸秋沙白,连山晚照红。

————唐;杜甫《秋野五首》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唐;杜甫《月》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唐;岑参《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 白茅;茅草。

描写深秋原野的景象:大风吹卷着原野上的茅草,野火烧着枯萎的桑树。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唐;岑参《巩北秋兴寄崔明允》 返照乱流明,寒空千嶂净。————唐;钱起《杪秋南山西峰题准上人兰若》 返照:晚照,夕照。

乱流:纵横错杂的河水。嶂:陡立的山峰。

万叶秋声里,千家落照时。 落照:夕阳西下。

————唐;钱起《题苏公林亭》 宿雨朝来歇,空山秋气清。 宿雨:昨夜的雨。

————唐;李端《茂陵山行陪韦金部》 雨径绿芜合,霜园红叶多。————唐;白居易《司马宅》 绿芜:绿草。

合:长满。意谓雨后庭中小径长满绿草,霜后花园中落满红叶,庭院一片荒凉寂寞景象。

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唐;刘禹锡《秋词二首》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知春色嗾人狂。

————刘禹锡《秋词二首》 清入骨:秋天的景色清澈入骨。嗾:怂恿。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唐·杜牧《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 描写荷叶在秋风中向东倾斜,暗寓伤秋的情绪。

红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唐;杜牧《秋夕》 轻罗小扇:轻薄的丝制团扇。

这两句描写红烛在秋夜中发出寒光,照着画屏,女郎手持精致的团扇追扑萤火山。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天阶:宫中的台阶。 ————唐;杜牧《秋夕》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唐;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秋阴不散:虽已是秋天,但连日阴云漠漠,故不见严霜降落。下旬的枯荷也由此。

4.关于“立秋”的诗句有哪些

1. 立秋日登乐游园 唐白居易

独行独语曲江头,回马迟迟上乐游。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

2. 《秋词》唐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3. 《山行》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4. 御街行·秋日怀旧 宋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5. 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 宋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6. 鹧鸪天·寒日萧萧上琐窗 宋李清照

寒日萧萧上锁窗。梧桐应恨夜来霜。酒阑更喜团茶苦,梦断偏宜瑞脑香。

秋已尽,日犹长。仲宣怀远更凄凉。不如随分尊前醉,莫负东篱菊蕊黄。

5.关于秋的诗句

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凭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登兰山寄张五》 作者:孟浩然 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 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 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

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 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作者: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自今。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作者: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早秋》 作者:许浑 遥夜泛清瑟,西风生翠萝。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高树晓还密,远山晴更多。 淮南一叶下,自觉洞庭波。

描写秋天的送词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宋·范仲淹《苏幕遮》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橙黄橘绿时:指秋冬之交的时节。 宋·苏轼《赠刘景文》 相逢不用忙归去,明日黄花蝶也愁 明日黄花:指重阳过后菊花逐渐枯萎。

蝶也愁:菊花枯萎,蝴蝶无处寻花,故曰“愁”。 宋·苏轼《九日次韵王巩》 描写秋天的元曲 《天净沙·秋思 》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山居秋暝①王 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②。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③。[注释] ①秋暝:秋天的傍晚。

②浣(huàn)女:洗衣物的女子。③“随意”句:《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

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歇:消歇,凋谢。

〔作者〕王维 (约692~761),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县(今属山西),父辈迁居于蒲州(今山西永济)。进士及第,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诗明净清新,精美雅致,李杜之外,自成一家。其名字取自维摩诘居士,心向佛门。

虽为朝廷命官,却常隐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居士生活。王维又是杰出的画家,通晓音乐,善以乐理、画理、禅理融入诗歌创作之中。

苏轼谓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著名代表。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归嵩山作王维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注释:闲闲:从容貌。

迢递:远貌。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赏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王维是唐代第一等高手。

他擅长写景,更善于写情,写恬静的闲适之情。诗中只“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两句,就把这种境界写得淋漓尽致。

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

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

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秋登兰山寄张五①孟浩然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②。相望试登高,心随雁飞灭。

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③。时见归村人,沙行渡头歇④。

天边树若荠,江畔舟如月⑤。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⑥。

孟浩然 (689~740),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早年隐居鹿门山,四十八岁入长安赶考落第,失意东归,自洛阳东游吴越。张九龄出镇荆州,引为从事,后病疽卒。

他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其诗多写山水田园的幽清境界,却不时流露出一种失意情绪,诗歌淡雅而有壮逸之气,为当时诗坛所推崇。

在描写山水田园上,孟浩然与王维齐名,世称“王孟”。 [注释] ①兰山:应为万山,在湖北襄阳,诗人的园庐在岘山附近,距万山不远,诗人在此度过了大半生。

张五:名子容,排行第五,隐居襄阳岘山南边的白鹤山。 ②北山:当。

6.关于秋天来了的诗句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3.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4.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5.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

6.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7.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8.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杜牧:《秋夕》)

9.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10.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