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天气40天查询结果_广州天气40天
1.广州这段时间天气热不热
广州城地处北纬23°6 ¢,已在热带范围未,又居海滨,距海100 公里左右。土地平坦,夷旷开阔,故瘴疠绝少。夏无盛暑,冬无霜雪,四季不明,树木常青,花开四时,田野常收,年中只有冷热之变,灾多因旱涝失时。故广州气候以热湿为特征。夏多伏暑,但多骤雨(即白撞雨),能壮早禾。三冬久睛,可回南致雨。故有" 冬雨汗流" 之谚。秋冬早晨多雾,春夏*雨,三伏不热,连阴转凉。故各志都说:"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又说:" 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按今天气候观测纪录仍可证实上述古代气候的正确记述。
广州因地处热带,故太阳照射很强,因每年夏天太阳有两次正照头顶(正午无人影可见),即在六月初旬和七月中。但在冬季太阳最低还有45°以上,故辐射仍多,户可北向,即古书所谓" 北向户' 的地方。故广州只有凉季而无冷季,即因太阳直接辐射年总量达59千卡/厘米平方,以秋季天睛最多,故" 秋老虎"已成为传统的酷热天气的代名词。但由于平原开朗,海风调节,水网又密,蒸发时水汽吸热多,加上云多,雷雨多,故七月、八月反不觉酷热。温度平均不超过28.2℃,比山区的韶关29°2C低-度,比" 中国火炉" 的武汉29.2°C 、长沙30° C,九江29.2°C ,地理学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即为热带。重庆29.2°C低上一度多。极端高温更比内地低。广州最热只到38.7°C ,但韶关达42°C ,比武汉42.2°C ,长沙43°C ,九江41.7°C ,重庆44°C 低三度以上。故夏无盛暑。
" 冬无霜雪" 按近三十年纪录,未有下雪记载。但按阮元《广东通志》记载淳祜五年(1245年)十二月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也".道光《南海县志》载:" 永乐十三年" (1415年)乙未冬有雪".故广州素称" 炎方" (即热地)。几百年才有一次,霜也很少,据百叶箱内观测记录,广州是无霜日的。但据地表温度来看,广州有2.4 霜日;霜时很短,多左凌晨,日出即散,故人们不易看出。故今日热带作物移入,不会霜死。时间多发生于一月上,中旬寒流侵入后放睛的早晨。古人未详记,故说成无霜。实则是年有年无,有年也不重。如1955年1 月重霜3 天是很少见的,那年白云山农场地表温度为-6.0 °C ,静水成冰片。蕃薯、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霜死很多。8 时霜始散。古谓" 粤入不知霜" 是有根据的。
" 四季不明" 的情况今天还存在。如夏雨即凉,深冬回南天,单衣摇扇。四时常青、常花。没有真正冬天存在。如按每五天平均温计算(即候温)在22°C以上为夏季,广州有39候,可见夏长,10°C 候温以下的冬季是不存在。即广州季节是长夏转秋,秋又转春,春又转夏,冬季不存。故广州古来季节都可以" 长夏无冬,春秋连续" 来说明。因此,以旱季湿季来分是更加切当些。即春夏季为雨季和秋冬旱季之分比气温分季节要清楚。
" 树木常青" 指树林多为常绿树,今天亦然。目前广州附近林子可称热带季风雨林。这种林是常绿树为主。因在无霜或少霜区可不落叶来避寒,且终年可生长(候温在10以°C 上),芽、叶、花等不致冷死,树木不用休眠期来抗寒,加上冬天有雨水,故生势不错。
" 花开四时" 是由于广州湿热气候下,花期可两次(如木波萝,菠萝等),故似是四时有花,实则因各种花开花期不同,花期长(3 月到半年)互相错合的结果,如白兰一月仍有花开,全年开二次的木菠萝,三次花的菠萝,全年花的香蕉等,便形成了各月都开花。连最冷的二月也有许多花开。这可用广州清初以来的花市盛会来说明。岁末二月(农历一月)是最冷时期,但这时花市的花很多。而北方却是万里枯黄景色。按古书记载,花市起子乾隆,盛干嘉庆以后,因外商要香花制茶而兴。张心泰《粤游小志》:"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年".同时人(咸、同间)徐澄溥有" 岁暮杂诗" :" 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禾农,道是鼎湖山上,一苞九个倒悬钟(见《菊坡精舍集》)。同治十一年(1872)《续南海县志》称:" 花市在藩署前(即今财厅前),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敲夜尤称奇丽".可见岁末及平常花市古已有之。以十三行、桨栏路和双门底、财厅前两地为中心。牡丹、芍药、梅、桃、金橘,桔、茶花,鸡冠、吊钟、水仙都有大批出售。牡丹来自山东,在原地谷雨才开,到广州立春即开,相差达五个节气。由今天近郊有花地,有专业花农,吊钟在清远,花县、肇庆、四会都有花山专种情况来看," 四季常花" 一语至今仍对。情况也和清初大致相若,只今天花市品种增加(如银柳、菊等),地点增加扩大,如由十八甫桨栏路自开马路后(1918——1919),更为集中,妇女也来看花市:光复南、杨巷(古称羊巷)都有。双门底扩大到西湖路、教育路。1960年更开东川路和同福路二花市。故《广东新语》"岭南花不应节候。十月间,梅与菊齐发。正月菊亦有花。也是花开四时现象之一。
田野常收' 指近郊田土终年生产而言。冬季北方已不种作物而南方仍种。如郊区冬季为蔬菜旺季,鱼塘、果、蔗不少在冬季收成。冬种作物也多,和今天情况相似。如《张府志》都说:" 下番禺两获之余,则莳莱,为油种,三蓝以染绀,或树黄姜,或蔓青,蕃薯。大禾田既获,则以海水淋秆烧盐。其平阜高岗亦多有荻蔗、吉贝麻,豆排草,霍香,果瓜之植……地无废壤,人无游手者矣".可见古广州郊区农业之盛
" 年中只有凉热" 即指长夏和相连续的春秋季而言。秋春凉季,长夏热季。故有些花长年可开(如人心果,木瓜,香蕉等),有些开几次花,如杨桃开五次花,甚至被人认为" 花不应节" ,如花市有菊,和北方秋菊不同,即因广州冬天实为北方秋季,故菊可开于深冬。
" 旱潦失常" 也是广州气候特点。由于位于季风区,气流南北交替,冬冷吹北风,夏热吹南风,南北冷暖气流相遇成雨区。如气流有变动,广州即可成少雨时期或*雨时期,易成水灾和旱灾了。因为季风区气流是不稳定的。其中尤以飓风雨为著,往往一次飓风即成灾害,如宋开宝八年(5 年)十月" 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楫" (《宋史。五行志》)。" 永乐廿年(1422)夏五月己未飓风暴雨,海水涨溢" (黄佐《广东通志》)。如季风失常也每成旱灾,如《广东通志》称绍兴十六年(1146年);" 广州久旱".《番禺县志》称万历廿三年(1596年) "春旱后又秋旱,赤地千里".即春无雨到,秋无飓风,都成旱灾。如1963年由冬到明年秋天九个月中,未下过一场大雨。古书所记,不是误传,故水利措施仍很重要
按广州日均温等于和大于10°C 的全年日数总积温达8 ,000 °C 左右,已是全国最高温地区,足够全年耕作的需要。湿润情况可由雨水表示。广州年平均总雨量1727.8毫米,也是全国最多雨量地区,和世界上湿热的热带气候相比也不逊色,故广州划入湿热的热带中。由天然林相看来,广州附近的林相也是热带雨林类型。如林内优势树种不显,故群众称它为" 杂木林".藤本大而多,附生、寄生,气生植被也有。树种多为热带广泛分布种,具板根(木棉、人面子、榕、菩提等);老茎生花(如木菠萝、杨桃等)、光滑树皮,衰颓叶(叶初出时垂直避光下垂,如芒果,荔枝等)、滴尖叶(叶尖特尖,利滴水)、锒钳叶(叶层层交错吸收阳光)等热带雨林生态。冬季较早,但仍有寒潮雨,如在" 花市" 中,也每遇寒风细雨天气。
夏季长,午后雷雨(即白撞雨)也是广州气候特点之一。这使水田水温突降,故有利于早稻。据今天观察,气温在33°C 时(即伏暑天气气温)水田已达40°C 水温,烫伤水稻根部,使灌浆期水稻吸收养分减少,造成空粒,尤以沙质田土易曾温为害较深。可见古书所载白撞雨能壮早稻。
三冬久睛,回南致雨也表示广州冬暖情况。冬天睛天可以维持半个月,日间最高达22°C ,最低也有12°C ,故成为冬日摇扇的天气。冬天如无寒流,广州本地天气是仍然很热的。劳动即出汗,故有" 冬雨汗流" 之称。《广东新语》云:" 三冬多暖" ,又云:" 冬间寒二、三日复暖" ,也指出这种情况。
春夏*雨是因为广州在春夏之交时,正好是北来冷气和南来暖气在此相接触。故暖气流被冷气流冷却,水汽凝结成雨,即冷暖气流接触的锋面上的冷却雨水来。这个冷暖气流相交接的锋面在沿海地方停留时,或在罗平山脉受阻滞时,都可以形成广大的雨区(200-300 公里阔的雨带),使广州一连十数天下雨,水涨成灾。
;" 春寒雨至" 就是说冷气南下把暖气抬升成雨,又称" 南撞北" 天气。古书记载*雨为灾的确不少,如嘉靖43年(1564年)" 正月月雨至八月,*雨坏禾"即为例子。
寒潮侵入,但仍不能影响热带的特点,且成为广州得天独厚之处。如冬季有一较冷期,可杀死田土害虫,又可致雨,北方植物可南移,对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谚语说:" 干冬湿年,禾黍满田" ,即表示了干寒潮和湿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故广州城为一美丽和富饶的热带季风区城市,在中国享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在世界上也同样盛名,即与其气候的特征有关。《史记》云;"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 则广州2000多年前,已成为富饶的热带物产集中都邑。而且到了后来,还发展成象牙和铜、银的集散地。《汉书地理志》云:" 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比《史记》所记时(汉武帝时)多了银、铜等项贸易了。
我国竺可桢教授等指出我国热带在五岭之南。他在《物候学》一书中称:岭南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 ,可广州是个美丽的热带城市,气候学家也是承认的。
当然,广州附近山多,故气温和雨量分布也不均衡,一般在1500-1800毫米之间。如黄埔、扶胥港一带,由于北面受白云山遮挡南下寒潮,成为" 雨影区" ,南面又有市桥台地挡住南风,故成为1550毫米以下少雨区,有利港湾建设。白云山地势高,南北气流遇山上升,凝结成雨,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广州地势开朗,气流畅通,也成为1710毫米以上雨区。
广州这段时间天气热不热
广州城地处北纬23°6 ¢,已在热带范围未,又居海滨,距海100 公里左右。土地平坦,夷旷开阔,故瘴疠绝少。夏无盛暑,冬无霜雪,四季不明,树木常青,花开四时,田野常收,年中只有冷热之变,灾多因旱涝失时。故广州气候以热湿为特征。夏多伏暑,但多骤雨(即白撞雨),能壮早禾。三冬久睛,可回南致雨。故有" 冬雨汗流" 之谚。秋冬早晨多雾,春夏*雨,三伏不热,连阴转凉。故各志都说:"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又说:" 急脱急着,胜似服药".按今天气候观测纪录仍可证实上述古代气候的正确记述。
广州因地处热带,故太阳照射很强,因每年夏天太阳有两次正照头顶(正午无人影可见),即在六月初旬和七月中。但在冬季太阳最低还有45°以上,故辐射仍多,户可北向,即古书所谓" 北向户' 的地方。故广州只有凉季而无冷季,即因太阳直接辐射年总量达59千卡/厘米平方,以秋季天睛最多,故" 秋老虎"已成为传统的酷热天气的代名词。但由于平原开朗,海风调节,水网又密,蒸发时水汽吸热多,加上云多,雷雨多,故七月、八月反不觉酷热。温度平均不超过28.2℃,比山区的韶关29°2C低-度,比" 中国火炉" 的武汉29.2°C 、长沙30° C,九江29.2°C ,地理学上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区,即为热带。重庆29.2°C低上一度多。极端高温更比内地低。广州最热只到38.7°C ,但韶关达42°C ,比武汉42.2°C ,长沙43°C ,九江41.7°C ,重庆44°C 低三度以上。故夏无盛暑。
" 冬无霜雪" 按近三十年纪录,未有下雪记载。但按阮元《广东通志》记载淳祜五年(1245年)十二月大雪三日,积盈尺余,炎方所未也".道光《南海县志》载:" 永乐十三年" (1415年)乙未冬有雪".故广州素称" 炎方" (即热地)。几百年才有一次,霜也很少,据百叶箱内观测记录,广州是无霜日的。但据地表温度来看,广州有2.4 霜日;霜时很短,多左凌晨,日出即散,故人们不易看出。故今日热带作物移入,不会霜死。时间多发生于一月上,中旬寒流侵入后放睛的早晨。古人未详记,故说成无霜。实则是年有年无,有年也不重。如1955年1 月重霜3 天是很少见的,那年白云山农场地表温度为-6.0 °C ,静水成冰片。蕃薯、香蕉、菠萝、木瓜、荔枝霜死很多。8 时霜始散。古谓" 粤入不知霜" 是有根据的。
" 四季不明" 的情况今天还存在。如夏雨即凉,深冬回南天,单衣摇扇。四时常青、常花。没有真正冬天存在。如按每五天平均温计算(即候温)在22°C以上为夏季,广州有39候,可见夏长,10°C 候温以下的冬季是不存在。即广州季节是长夏转秋,秋又转春,春又转夏,冬季不存。故广州古来季节都可以" 长夏无冬,春秋连续" 来说明。因此,以旱季湿季来分是更加切当些。即春夏季为雨季和秋冬旱季之分比气温分季节要清楚。
" 树木常青" 指树林多为常绿树,今天亦然。目前广州附近林子可称热带季风雨林。这种林是常绿树为主。因在无霜或少霜区可不落叶来避寒,且终年可生长(候温在10以°C 上),芽、叶、花等不致冷死,树木不用休眠期来抗寒,加上冬天有雨水,故生势不错。
" 花开四时" 是由于广州湿热气候下,花期可两次(如木波萝,菠萝等),故似是四时有花,实则因各种花开花期不同,花期长(3 月到半年)互相错合的结果,如白兰一月仍有花开,全年开二次的木菠萝,三次花的菠萝,全年花的香蕉等,便形成了各月都开花。连最冷的二月也有许多花开。这可用广州清初以来的花市盛会来说明。岁末二月(农历一月)是最冷时期,但这时花市的花很多。而北方却是万里枯黄景色。按古书记载,花市起子乾隆,盛干嘉庆以后,因外商要香花制茶而兴。张心泰《粤游小志》:" 每届年暮,广州城内双门底,卖吊钟花与水仙花成市,如云如霞,大家小户,售供座几,以娱岁年".同时人(咸、同间)徐澄溥有" 岁暮杂诗" :" 双门花市走幢幢,满插箩筐大树禾农,道是鼎湖山上,一苞九个倒悬钟(见《菊坡精舍集》)。同治十一年(1872)《续南海县志》称:" 花市在藩署前(即今财厅前),灯月交辉,花香袭人,炎敲夜尤称奇丽".可见岁末及平常花市古已有之。以十三行、桨栏路和双门底、财厅前两地为中心。牡丹、芍药、梅、桃、金橘,桔、茶花,鸡冠、吊钟、水仙都有大批出售。牡丹来自山东,在原地谷雨才开,到广州立春即开,相差达五个节气。由今天近郊有花地,有专业花农,吊钟在清远,花县、肇庆、四会都有花山专种情况来看," 四季常花" 一语至今仍对。情况也和清初大致相若,只今天花市品种增加(如银柳、菊等),地点增加扩大,如由十八甫桨栏路自开马路后(1918——1919),更为集中,妇女也来看花市:光复南、杨巷(古称羊巷)都有。双门底扩大到西湖路、教育路。1960年更开东川路和同福路二花市。故《广东新语》"岭南花不应节候。十月间,梅与菊齐发。正月菊亦有花。也是花开四时现象之一。
田野常收' 指近郊田土终年生产而言。冬季北方已不种作物而南方仍种。如郊区冬季为蔬菜旺季,鱼塘、果、蔗不少在冬季收成。冬种作物也多,和今天情况相似。如《张府志》都说:" 下番禺两获之余,则莳莱,为油种,三蓝以染绀,或树黄姜,或蔓青,蕃薯。大禾田既获,则以海水淋秆烧盐。其平阜高岗亦多有荻蔗、吉贝麻,豆排草,霍香,果瓜之植……地无废壤,人无游手者矣".可见古广州郊区农业之盛
" 年中只有凉热" 即指长夏和相连续的春秋季而言。秋春凉季,长夏热季。故有些花长年可开(如人心果,木瓜,香蕉等),有些开几次花,如杨桃开五次花,甚至被人认为" 花不应节" ,如花市有菊,和北方秋菊不同,即因广州冬天实为北方秋季,故菊可开于深冬。
" 旱潦失常" 也是广州气候特点。由于位于季风区,气流南北交替,冬冷吹北风,夏热吹南风,南北冷暖气流相遇成雨区。如气流有变动,广州即可成少雨时期或*雨时期,易成水灾和旱灾了。因为季风区气流是不稳定的。其中尤以飓风雨为著,往往一次飓风即成灾害,如宋开宝八年(5 年)十月" 广州飓风"起,一昼夜雨水二丈余,海为之涨,飘失舟楫" (《宋史。五行志》)。" 永乐廿年(1422)夏五月己未飓风暴雨,海水涨溢" (黄佐《广东通志》)。如季风失常也每成旱灾,如《广东通志》称绍兴十六年(1146年);" 广州久旱".《番禺县志》称万历廿三年(1596年) "春旱后又秋旱,赤地千里".即春无雨到,秋无飓风,都成旱灾。如1963年由冬到明年秋天九个月中,未下过一场大雨。古书所记,不是误传,故水利措施仍很重要
按广州日均温等于和大于10°C 的全年日数总积温达8 ,000 °C 左右,已是全国最高温地区,足够全年耕作的需要。湿润情况可由雨水表示。广州年平均总雨量1727.8毫米,也是全国最多雨量地区,和世界上湿热的热带气候相比也不逊色,故广州划入湿热的热带中。由天然林相看来,广州附近的林相也是热带雨林类型。如林内优势树种不显,故群众称它为" 杂木林".藤本大而多,附生、寄生,气生植被也有。树种多为热带广泛分布种,具板根(木棉、人面子、榕、菩提等);老茎生花(如木菠萝、杨桃等)、光滑树皮,衰颓叶(叶初出时垂直避光下垂,如芒果,荔枝等)、滴尖叶(叶尖特尖,利滴水)、锒钳叶(叶层层交错吸收阳光)等热带雨林生态。冬季较早,但仍有寒潮雨,如在" 花市" 中,也每遇寒风细雨天气。
夏季长,午后雷雨(即白撞雨)也是广州气候特点之一。这使水田水温突降,故有利于早稻。据今天观察,气温在33°C 时(即伏暑天气气温)水田已达40°C 水温,烫伤水稻根部,使灌浆期水稻吸收养分减少,造成空粒,尤以沙质田土易曾温为害较深。可见古书所载白撞雨能壮早稻。
三冬久睛,回南致雨也表示广州冬暖情况。冬天睛天可以维持半个月,日间最高达22°C ,最低也有12°C ,故成为冬日摇扇的天气。冬天如无寒流,广州本地天气是仍然很热的。劳动即出汗,故有" 冬雨汗流" 之称。《广东新语》云:" 三冬多暖" ,又云:" 冬间寒二、三日复暖" ,也指出这种情况。
春夏*雨是因为广州在春夏之交时,正好是北来冷气和南来暖气在此相接触。故暖气流被冷气流冷却,水汽凝结成雨,即冷暖气流接触的锋面上的冷却雨水来。这个冷暖气流相交接的锋面在沿海地方停留时,或在罗平山脉受阻滞时,都可以形成广大的雨区(200-300 公里阔的雨带),使广州一连十数天下雨,水涨成灾。
;" 春寒雨至" 就是说冷气南下把暖气抬升成雨,又称" 南撞北" 天气。古书记载*雨为灾的确不少,如嘉靖43年(1564年)" 正月月雨至八月,*雨坏禾"即为例子。
寒潮侵入,但仍不能影响热带的特点,且成为广州得天独厚之处。如冬季有一较冷期,可杀死田土害虫,又可致雨,北方植物可南移,对生产起了很大的作用。谚语说:" 干冬湿年,禾黍满田" ,即表示了干寒潮和湿寒潮对农业生产的好处。故广州城为一美丽和富饶的热带季风区城市,在中国享有数千年的历史,今天在世界上也同样盛名,即与其气候的特征有关。《史记》云;" 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瑇瑁、果、布之凑。" 则广州2000多年前,已成为富饶的热带物产集中都邑。而且到了后来,还发展成象牙和铜、银的集散地。《汉书地理志》云:" 处近海,多犀、象、瑇瑁、珠玑、银、铜、果、布之凑".比《史记》所记时(汉武帝时)多了银、铜等项贸易了。
我国竺可桢教授等指出我国热带在五岭之南。他在《物候学》一书中称:岭南则可说是我国亚热带的南界,南岭以南便可称为热带了。热带的特征是;' 四时皆是夏,一雨便成秋'.换言之,在热带里,干季和雨季的分别比冬季和夏季的分别更为突出" ,可广州是个美丽的热带城市,气候学家也是承认的。
当然,广州附近山多,故气温和雨量分布也不均衡,一般在1500-1800毫米之间。如黄埔、扶胥港一带,由于北面受白云山遮挡南下寒潮,成为" 雨影区" ,南面又有市桥台地挡住南风,故成为1550毫米以下少雨区,有利港湾建设。白云山地势高,南北气流遇山上升,凝结成雨,雨量在1800毫米以上。广州地势开朗,气流畅通,也成为1710毫米以上雨区。
只需要带几件厚一点的衣服和其他夏装衣服就可以了``
由于地处低纬度及濒临南海的共同作用,使广州市归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带,一年内冬夏季风交替,具有光能充裕、暖热少寒、雨量充沛等气候特征。
光能充裕。由于广州市地处低纬,北回归线在其中部偏北穿过,太阳高度角较大,使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数比较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在4400~5000兆焦耳/平方米之间,年日照时数在1770~1940小时之间,地域分布均呈现自东南向西北递减趋势。在时间分配上,夏季最多,春季最少。这些光能可满足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生产的需要而绰绰有余。目前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的光能利用率已达5%,近年国内外研究表明,光能利用率最高可达6%,而目前广州市仅达1%~2%,这说明广州市具有很大的光合生产潜力。
暖热少寒,夏长冬短。广州市位于南亚热带,终年气温相对较高。年平均气温为21.4~21.9℃,地域分布呈北低南高的趋势。气温年内变化为单峰型,最高出现于7~8月,最低在1月。7~8月为盛夏季节,太阳经过广州天顶附近,光照最强,大气酷热,月平均气温高达28.4~28.7℃,月极端最高气温达38.7℃(1953年8月12日,广州);1月,太阳高度角偏低,日照时间短,加之受来自高纬度的大陆干冷气团控制,月平均气温为13.1℃,月极端最低气温达零下2.6℃(1963年1月16日,从化)。
因中国幅员广大,各地气温悬殊,四季的长短也不一样。广东省根据其位置偏南、热量丰厚等特点,常以阳历2~3月为春季,4~9月为夏季,10~11月为秋季,12月至翌年1月为冬季。广州的四季,亦以此标准划分。据此可见,广州的夏季长达半年之久,但冬季只有两个月,且日平均气温多在10℃以上,表现出暖热少寒、夏长冬短的特点。
雨量充沛,雨季明显。从大环境看,广州北靠亚洲大陆,南濒南方海洋,除冬季受来自北方大陆干冷的偏北季风影响外,其余时间受来自南方海洋的暖湿季风的影响。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在1612~1909毫米之间。降水量的地域分布明显受制于地势的走向。由于全市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增高,表现为向南方海洋倾斜的大斜面,海洋的暖湿气流在北上过程被逐步抬升,降水亦随之增加,由此导致降水量北多南少的分布规律。最南的番禺年降水量只有1612毫米,而最北的从化则达1908.5毫米,广州城区居中,为1696.5毫米。
由于冬夏季风的季节交替作用,广州降水量年内变化较大,年雨量过程线呈单峰型分布。一年中最多雨为5~6月,最少雨在11月至翌年1月。4~9月为多雨季节,半年降水量一般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其中4~6月为前汛期,是锋面暴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40%~50%;7~9月为后汛期,是热带气旋暴雨季节,降水量占全年30%~40%。10月至翌年3月为少雨季节,半年降水量占全年的20%以下,其中10~11月主要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影响,秋高气爽,多晴朗天气,12月至翌年3月,主要为大陆干冷气团控制,大气干燥。
以上可见,广州地区水分充足的时间正是光能充裕、热量充沛的季节,这种水、热同期的良好组合,极有利于水、热的充分利用与发挥,是广州地区气候上的重要优势。
由于每年冬夏季风强弱及交替时间早晚的不稳定,造成广州市的气候具有不利因素,并常出现一些灾害性天气,主要有台风、暴雨和龙舟水、干旱、寒潮、霜冻、寒露风及春季低温阴雨等。
广州的夏季很长,11月的时候还可以穿短袖衣和裙子。
://zhidao.baidu/question/12028016.html?si=4
://zhidao.baidu/question/29350885.html?si=5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