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2.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3.端午节风俗的主要特点 端午节风俗有什么特点

4.端午节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端午节的主要风俗_端午节的主要风俗有

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扒龙舟、挂艾草、端午食粽、放纸鸢、拴五色丝线等。

1、扒龙舟

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

2、挂艾草

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3、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是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产黍)做粽,称“角黍”。

4、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5、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端午节风俗有哪些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我们随处可以看到走街串巷卖粽子的小商贩,商店里面也都摆满了端午节的商品,人们也会提前买好粽叶、糯米、大枣等,共同欢度端午佳节。

每个地方吃粽子的口味和庆祝习惯也略有不同,庆祝端午佳节的方式五花八门,各有千秋,最为熟知的就是吃粽子,那么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哪些习俗呢?

1、系五彩绳

在古代,人们迷信端午节这天是一年中最不吉利、毒气最重的日子。所以,端午节时,人们要用青、白、红、黑和黄五种彩线编成的线绳,在孩子手腕上带上五彩绳,以辟邪驱瘟、逢凶化吉。

2、挂艾草

端午的时候,是入夏的第一个节日,气温上升,也正是疾病多发的时期,所以很早之前人们通常会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的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把菖蒲、艾草用红纸绑成一束,然后插于门楣,悬于堂中。寓意消除疾病、驱除晦气、招福,让家人身体健康,好运常在。

3、贴五毒

端午时节正值酷暑,各种毒虫争相而至,在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的古代,炎热的天气还容易引起疫情,故端午还有贴五毒的习俗。

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贴五毒便是用黄纸画出五种毒虫的画像,贴在墙上,然后用把尖针刺在五毒画像上,寓意是驱除五毒。

五毒画像多由专人绘制,后来逐渐演变成印刷厂印刷,针刺五毒也演变成张天师手举葫芦收服五毒。虽然贴五毒有些迷信色彩,但这样的小活动却最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气氛。

4、吃“五白”

端午节民间还流行用“五白”来搭配,即白切肉、白蒜头、白斩鸡、白豆腐和茭白。端午食“五黄”,再配上“五白”,可清热降火,健脾胃。

中医认为,端午节这一天阳气最旺,若在“阳中之阳”的中午时食“五黄”与“五白”,不但可祛五毒,还可借用端午节的“阳、阳”之力,以达到抑制、祛除诸多霉运,增强自身的“精、气、神、血”。

5、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6、画额

端午节仿佛是为孩子们量身定做的节日,它的很多习俗都与儿童有关,画额也是如此。所谓画额,便是用雄黄酒在儿童的额头上写一个“王”字。

《燕京岁时记》中记载:“每至端阳,自初一日起,取雄黄合酒洒之,用涂小儿领及鼻耳间,以避毒物。”

大人们将它看作驱除邪祟的吉祥物,孩童们则把它看做一场游戏。有古诗称“唯有儿时不可忘,持艾簪蒲额头”,于孩童而言,画额也是一份珍贵的回忆。

7、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8、点雄黄酒

将雄黄浸泡在酒中,然后将雄黄酒点在人的额头、耳朵、鼻子、手心等地,期望远离毒虫,消灾防病。

9、吃打糕

端午节也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槌打制而成的米糕。

10、药

端午节在古人印象中是一年里阳气最旺的一天,人们普遍认为,这一天草药的药性最好,所以便有了药的习俗。

《夏小正》中曾记载这一习俗:“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端午的药大多是艾草一类的草药,但也有地方抓蛤蟆入药,在南方一些地区,则还有制作蟾蜍酥的习俗。

因端午药多,故又衍生出挂草药、斗草和沐兰汤的习俗。挂草药,顾名思义便是将草药挂在门上。一般人们都会挂艾、菖蒲和蒜这三种草药。

《清嘉录》中也有记载这三种草药:“截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

端午节是珍贵的历史财富,作为后人,我们应当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扬中国传统节日,比如“斗百草”、“射柳”等活动,既有利于丰富我们的生活,也有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因此,对于端午节的习俗,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百花齐放”,避免“一枝独秀”,这才是端午节永葆生机的保证。

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端午节风俗有赛龙舟、吃粽子、放纸鸢、佩香囊、系五彩绳等。

1、赛龙舟

相传屈原含冤投江后,楚国人十分悲伤,他们相信屈原是忠心贤臣,便划船去拯救屈原,然而当他们奋力到达洞庭湖时却不见屈原的踪迹了,他们担心湖中的鱼。后来每年的端午节都会有赛龙舟活动。

2、吃粽子

每个地方的粽子口味和馅料又有所不同,粽子最初为了祭祀祖先神灵,但是屈原投江那天也正是五月初五,人们不忍心江中的鱼虾啃食屈原的身体,便向江中的投入粽子。

3、放纸鸢

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4、佩香囊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内装香料,用五色丝线缠绕而成,或者用彩色绸缎或布块包上棉花,掺和着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黄粉等。

5、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称五色丝、五彩丝,中国古代崇尚五色,五彩绳的五色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蕴含着吉祥如意,据说佩戴五彩绳的孩子可以消灾避难。

端午节风俗的主要特点 端午节风俗有什么特点

端午节的风俗传统如下:

一、吃粽子

吃粽子是端午节最经典的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种类也很多。甜粽馅料有枣、豆沙、花生等、咸粽有鲜肉。

火腿、蛋黄、香菇、栗子、花生等多种馅料。吃粽子是端午节最经典的传统习俗。每年五月初,家家户户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粽子种类也很多。

二、划龙舟

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起源于战国时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江的故事,许多人划船寻体。之后每年五月五日便以划龙舟来纪念屈原,借此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三、游龙舟水

你是否发现,在端午节当天,泳池、海滩都会比平常更热闹呢?因为大家也会趁这个特殊的日子“游龙舟水”。跟划龙舟类同,人们都相信游龙舟水可以带来好运,再加上到了黄历5月,游水也有助消暑,使得游龙舟水成了大受欢迎的端午节活动。

四、驱五毒

有谚语说:“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五毒是指蝎子、蛇、壁虎、蜈蚣、蟾蜍这五种毒虫。

五、系五彩绳

五彩绳又被称为续命绳、百索子、长寿绳五色源于五行,将金木水火土聚为一体,有祈福避灾之意。

端午节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1、吃粽子。每年的端午节,人们都要全家团圆吃粽子。古代,每年的五月初五,人们用竹筒盛米投入江中祭奠屈原,表示敬意,后来便演变成时令的节日食品。

2、赛龙舟。每当到了这一天,特别是南方一带会举行赛龙舟。赛龙舟不仅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起,由此体现人们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3、拴五色丝线。五色丝线是由红绿黄白黑五种颜色的粗丝线促成的才色绳子,系在脖子上或手腕、脚腕。把五色绳戴在身上有去除霉运,带来健康和好运。

4、拜神祭祖。是端午节重要习俗之一,按照民间的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人们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佑的。

5、挂艾草。每到端午节当天就会在院门前和房檐下挂上艾草,蚊子害怕闻到这种味道,可以起到驱蚊的效果。

端午节你的家乡有什么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5.栓五色丝线

中国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

6.饮蒲酒、雄黄、朱砂酒,以酒洒喷

雄黄也是一种药材,据说能杀百毒。端午饮雄黄酒的习俗,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古语曾说"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荆楚岁时记》:"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来又在酒中加入雄黄、朱砂等。明冯应京《月令广义》:"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会虺蛇(古书上说的一种毒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此俗流传较广。雄黄加水和酒洒于室内可消毒杀菌,饮蒲洒也颇有益。

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从战国时代开始,端午节至今已经存在了两千多年先说“端午”这两个字,“端”是开端、开始,“午”就是炎热的夏天,午时是11:00-13:00之间,是一天里最盛热的时候,端午则是一年之中最盛热时候的开端,也就是盛夏的开端。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众多,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也有一说,最初端午是中国人祛病防疫的节日。

纪念屈原

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就有了端午龙舟竞渡、吃粽子的风俗。

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助吴伐楚,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吴王夫差不听。

子胥便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