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南大暴雨通知_渭南大暴雨通知最新消息
1.黄土高原的夏季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2.1小时降雨量186.7毫米是什么级别的
3.康熙时期的所有黄河水患的时间,地点
地理位置不同,再大的雨,西安也不会像郑州那样,但是也好不到哪里去我们的排水系统只有那么小。郑州开封等地属于洼地,低于黄河水平面。论排水日本应该在全球做得最好毕竟是个岛。下来英国美国等国。我们看的忍者神龟就知道他们的下水道。再看看我们的下水道简直就是为打击罪犯设计的。
这个要看持续多久,如果类似于7月20号郑州那样的雨,可以说经受不住。不光山东经受不住,我估计北上广都经受不住。前两天山东下了一阵雨,西安本地的朋友估计各自也都看到朋友圈里西安城市的情况。虽然没有这次郑州这么严重,但也确实出现了部分地方积水严重。前两年下雨2号线也出现部分地铁口雨水倒灌,小寨积水严重的情况。城市地下管道的发展会有一定的标准,比如满足最大多少降雨量等等,以及主管部门也会综合考虑西安的实际地理位置以及每年的降雨量,当然不排除天灾,这个不太可控。就最近郑州下雨有感而发。
郑州这次的大暴雨很不正常,受台风烟花的影响,就算放到南方城市相信也是满地狼藉,更何况内陆城市!这雨如果下到山东,估计比郑州还要严重,郑州河流还稍微多一点,而山东都是渭河支流,如果下这么大的暴雨,宝鸡山东渭南所有水流入渭河,渭河决堤不是空话,到时候关中变成泽国的可能性更大。
郑州的这场大暴雨, 有人说是千年一遇的级别。
又加上台风烟花的影响。这样的暴雨量,导致郑州诸多小区被淹,场面惨不忍睹,生灵涂炭呀!
别说山东,放眼全国几十个城市中,没有几个城市能经受住那么大的暴雨
黄土高原的夏季降水量是多少毫米
多云、阴天、阴转小雨。
渭南东襟黄河与山西运城、河南三门峡毗邻,西与西安、咸阳相接,南倚秦岭与商洛为界,北靠桥山与延安、铜川接壤。距古城西安60公里,距咸阳国际空港80公里。郑西、大西2条高铁在此并站交汇,陇海、西南等6条铁路与连霍、京昆等3条高速公路和9条国道省道纵横贯穿,是中东部地区进入西北门户的交通要道。
渭南地势以渭河为轴线,形成南北两山、两塬和中部平川五大地貌类型区,中部渭河冲积平原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地势属于华北地台的陕甘宁盆缘区,地质呈现南北隆起,中部断陷的阶梯状地堑构造。南北高,中间低,东西开阔,呈仰瓦状。海拔330—2645米之间。是台塬,垦耕历史悠久。南部黄土台塬与洪积扇相间。南北边缘为石质山地。
渭南属暖温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宜。辖区各地全年平均气温12.7~15.6℃,普遍较常年偏高0.3~2.0℃。全年降水量390.7~592.2毫米,除合阳、大荔接近常年,华州、临渭、澄城较常年偏多1.9%~3.5%,其他各县(市、区)较常年偏少2.5%~23.6%。
汛期(5~9月)降水量245.1~409.4毫米,除澄城较常年同期偏多5.9%以外,其他各县(市、区)较常年同期偏少2.%~33.5%,降水不足,出现阶段性干旱。全年光照分布不均,辖区各地总日照时数1851.9~2393.0小时,除韩城、大荔、富平、潼关和华阴较常年同期偏多0.6%~12.2%外,其他县(市、区)较常年同期偏少0.4%~21.4%。
1小时降雨量186.7毫米是什么级别的
气候特点
黄土高原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春季受极地干冷气团影响,寒冷干燥多风沙;夏秋季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洋低压影响,炎热多暴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6mm,总的趋势是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600~700 mm,中部300~400mm,西北部100~200mm。以200mm和400mm等年降雨量线为界,西北部为干旱区,中部为半干旱区,东南部为半湿润区。
1东南部半湿润区
主要位于河南西部、陕西关中、山西南部,年均气温8~14°C,年降雨量600~800mm,干燥指数1.0~1.5,夏季温暖,盛行东南风,雨热同季。该区的范围与落叶阔叶林带大体一致。
2 中部半干旱区
包括黄土高原大部分地区,主要位于晋中、陕北、陇东和陇西南部等地区,年均温4°C~12°C,年降雨量4 黄土高原
00~600mm,干燥指数1.5~2.0,夏季风渐弱,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该区的范围与草原带大体一致。
西北部干旱区
主要位于长城沿线以北,陕西定边——宁夏同心、海原以西。年均温2°C~8°C,年降雨量100~300mm,干燥指数2.0~6.0。气温年较差、月较差、日较差均增大,大陆性气候特征显著。风沙活动频繁,风蚀沙化作用剧烈。该区的范围与荒漠草原带大体一致。 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年际变化大,丰水年的降水量为枯水年的3~4倍;年内分布不均,汛期(6~9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左右,且以暴雨形式为主。 每年夏秋季节易发生大面积暴雨,24小时暴雨笼罩面积可达5~7万平方千米;。河口镇至龙门、泾洛渭汾河、伊洛沁河为三大暴雨中心。形成的暴雨有两大类,一类是在西风带内,受局部地形条件影响,形成强对流而导致的暴雨,范围小、历时短、强度大,如1981年6月20日陕西省渭南地区的暴雨强度达267mm/60min。另一类是受西太平洋副高压的扰动而形成的暴雨,面积大、历时较长、强度更大,如17年7、8月,在晋陕蒙接壤地区出现了历史罕见的大暴雨,笼罩面积达2.5万平方千米;,安塞(7月5日,225mm)、子洲(7月27日,210mm)、平遥(8月5日,365mm),暴雨中心内蒙古乌审旗的木多才当(8月1日)10小时雨量高达1400mm
康熙时期的所有黄河水患的时间,地点
(2021年7.21更新)
河南郑州2021年7月20日16~17时,1小时降水量达到201.6mm,打破了国家级气象站的最大单小时降水量纪录。
--------------------
单小时降雨量2.6mm以下为小雨,2.6mm~8mm为中雨,8mm~16mm为大雨,
16mm以上为暴雨,20mm以上就称为短时强降水
16mm~50mm为暴雨,50mm~100mm为大暴雨,100mm以上为特大暴雨。(均为短时)
2016年7月8号河南新乡地区的特大暴雨,局地最高出现的单小时降水量达到了112mm,实属罕见。
气象台规定的的暴雨以上的标准并不明显,但是可以从某些地区的分时段预报信息以及小时降水预报推出这个标准
世界单分钟降水记录为38.1mm无法想象,我国单小时记录为252.8mm(1981年陕西渭南,虽然不是国家级气象站),并非不可能。
1662年大洪水的灾情部分重要记载已在雨情、水情两节中引用。在这样异常的暴雨和洪水袭击下,黄河中游主要支流、黄河北干流、黄河下游干流、黄河下游南北两岸广大地区,以及淮河干流洪泽湖以南高宝湖至江苏里下河地区,都遭受严重水灾。由于特大暴雨笼罩地区尚不祗黄淮两个流域,所以汉江和漳卫河同时也有水灾记录。其中汉江灾情严重。黄河总督朱之锡在《河防疏略》卷十四中曾报告说:
今岁(康熙元年)阳侯(指水神)肆虐,自夏徂冬,北直、河南、山东、江南(今江苏、安徽)无时无地不以巨浸滔天,怀襄洚洞之势频呼叠告。臣数月以来,虽焦唇茧足,差檄四驰,而无如百川交涨,人力之经营已瘁,天河之泛滥无休。
首先,在黄河中游各主要暴雨中心地区,在长历时大雨和大暴雨的袭击下,出现了城垣、公署、佛寺(在黄土地区这都是最坚固的建筑物)和民窑“俱倾”即普遍倒塌的灾害。陕西、甘肃、山西多处都出现山崩地陷,井泉满溢,平地水涌,墙屋和桥梁倾记殆尽,漂没人家无算,人畜溺死者甚众的严重灾情。在这样情况下,人民或者僦居破庙,或者相率逃亡。由于禾稼尽伤,盐池被害(斗盐涨价至一两二钱),确实无法生活。
大暴雨下势必产生异常的径流和洪水。所以诸谷皆溢,渰(淹)山走陆,河水泛滥,沃壤化为巨浸。经河、渭河等近河民田被淹,村庄被冲崩塌,河两岸交通断绝。一些河道流路迁徙。径、渭、北洛诸河都发生决溢灾害。汾河、沁河、涑水河、伊洛河也都泛溢。民居田禾大量受淹。山西徐沟县(今清徐县汾河左侧,在太谷县北)三河同时涨发,平地水深丈余,县城四门壅塞。灾情严重是为一例。
黄河北干流在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河道向东摆动。自明隆庆四年(1570年)黄河北干流特大洪水,山西荣河县汾阴睢上建筑物受到破坏后曾有所恢复,历次河道变化虽遭冲蚀,但是重要建筑秋风楼及门殿一直仍在。及至康熙元年秋季特大洪水发生,这些遗存建筑物完全被冲没于黄河。荣河县旧址在今万荣县荣河镇,濒临黄河东岸,汾阴睢及建筑物今已不复存在
黄河干流决溢灾情极为严重,记载甚详。康熙元年夏季,下游已有多处决溢。至秋,曹县石香炉和中牟黄练集大决尚未堵复。八月特大洪水到来时,十七日又决曹县牛市屯,溃北堤东泛灌入鱼台县城,官署、民居尽多倾塌,沿途农田受淹。二十三日再决兰阳(今兰考)高家堂,水围县堤,四野泛滥。而曹县石香炉决口口门迅速扩大,大部分洪水由此泛溢。与此同时,沁河决溢,武陟、原武、阳武(今原阳)、东明等地平地行船,民居田禾淹没。汴水决溢,开封、陈留、扶沟等县城垣水浸,四野行舟,乡城楼房倾圯无数。黄河南北泛滥,淮河流域也同时出现大洪水,自河南西华、商水以下沿沙河向东,直至江苏淮、扬地区,黄淮交涨,一片汪洋。民间庐舍,漂没几尽,麦禾无收无种,灾情更为严重。
汉江也同时大水,灾情甚重。谷城八月大水至城门外。钟祥许家堤、草庙、真君庙、臼口四处八月溃决。潜江聂家滩溃。京山番林垸、聂家滩并溃。天门、汉川汉江溢,天门舟行城上(经实地调查考证及测量,1662年大洪水天门最高水位和1935年最高水位相近)。宜城、荆门、兴国、江陵、沔阳等江汉之间地区及对岸松滋都遭受水灾。黄河北面的漳卫河八月二十七日也大水平堤。
四、结论
根据大量历史资料,结合现代观测和实地考察综合分析雨情、水情、灾情、天气形势和气候变迁背景,并以邻近流域情况和现代的水文气象实测资料相验证,可以确知康熙元年(1662年)黄河发生了一次异常的特大洪水。
此次特大洪水,在夏秋季60天大雨的后期,为从八月初九开始、到二十五日为止共17天的大面积特大暴雨所形成。黄河的许多重要支流如渭河、泾河、北洛河、汾河、沁河、涑水河、伊洛河以及龙门以上的北干流都有大洪水或特大洪水发生。潼关以下黄河出现特大洪水。
黄河下游自八月十七日开始,至二十七日止也有特大暴雨发生。现在北金堤滞洪区正笼罩在雨区之中,金堤河也有大洪水。黄河干流洪水,八月十四日到达河南开封,十五日到达山东曹县。高水位持续十五六昼夜。南北决溢泛滥,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广大地区严重受灾。
从降雨落区、雨区面积、降雨历时及降雨强度和洪水过程与决溢情况综合分析,这次洪水的总洪量和总输沙量,比以前做过较多研究的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特大洪水和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特大洪水可能更大。
主要文献摘录
[1]康熙元年五月秦州属县大雨,至十月乃止,禾尽伤。两当县迅雷七日,暴雨山崩(光绪《秦州直隶州新志》卷廿四)。
[2]康熙元年六月廿四日至八月廿八日*雨如注,连绵不绝,城垣、公署、佛寺、民窑俱倾。山崩地陷,水灾莫甚于此(康熙《永寿县志》卷六)。
[3]康熙元年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霖雨四十余日,渭水泛涨,水从平地涌出,井泉皆满,民田近漆、渭多没于水(雍正《武功县后志》)。
[4]康熙元年自三月至九月雨连绵不止,官署、民舍、县城、乡堡皆圮,河水泛滥,沃壤化为巨浸,漂没军民堡二,人畜溺死者甚众(乾隆《周至县志》卷十四)。
[5]康熙元年五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又霖雨四十余日(乾隆《咸阳县志》卷廿一)。
[6]康熙元年八月大雨五旬,民居倾圮,泾河水涨,漂没人畜,绝渡者十日(乾隆《泾阳县志》卷一)。
[7]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清水河涨,诸谷皆溢(乾隆《三原县志》卷九)。
[8]康熙元年五月大雨,平地水深数尺,八月霖雨四十余日,诸水泛滥,渭水冲崩南岸数村,绝渡半月(康熙《临潼县志》卷六、雍正《高陵县志》卷四)。
[9]康熙元年*雨七十余日(康熙《咸宁县志》卷七)。
[10]壬寅八月*雨如注,旬有六日。会省、郡、邑及村堡、民舍尽圮,而是城没于隍若干丈(乾隆《富平县志》卷八)。
[11]康熙元年大雨日夜不绝四十日,屋无新旧皆漏,灶底生蛙,驱之不绝(咸丰《澄城县志》卷五)。
[12]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平地水涌,漂没人家无算(雍正《渭南县志》卷十五)。
2006-12-01 15:10回复
松辽平原
5位粉丝 7楼
[13]康熙元年六月大雨,渭水溢(乾隆《华阴县志》卷四、光绪《三续华州志》卷四)。
[14]康熙元年六月大雨,洛渭溢(道光《大荔县志》卷三)。
[15]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嘉庆《中部县志》卷二)。
[16]康熙元年六月大雨水(嘉庆《洛川县志》卷一)。
[17]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洛、渭皆溢(康熙《朝邑县后志》卷八)。
[18](康熙元年)题免延安府属之延长县逃亡并洪水推漂人丁六千零(雍正《陕西通志》卷八十三)。
[19]康熙元年六月延安*雨弥月(赵尔巽《清史稿》)。
[20]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嘉庆《略阳县志》卷五、光绪《宁羌州志》卷五、光绪《凤县县志》卷九、康熙《城固县志》卷二、光绪《定远厅志》卷廿四)。
[21]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诸谷皆溢(道光《宁陕厅志》卷一)。
[22]康熙元年大水(嘉庆《安康县志》卷一、乾隆《兴安府志》卷廿四、嘉庆《白河县志》卷十四)。
[23]康熙元年*雨(民国《镇安县志》卷十四)。
[24]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弥月,二月中旬雨至九月中,无数日霁者,禾稼无成(乾隆《直隶商州志》卷十四)。
[25]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康熙《汉南郡志》灾祥)。
[26]康熙元年二月中旬雨至九月中,无数日霁者(乾隆《雒南县志》卷十)。
[27]康熙元年六月大雨六十日,合省皆然,泾、渭、洛涨,诸谷皆溢,渰山走陆,平地水涌,漂没人家无算,行旅皆绝,泾、渭绝渡者十日(康熙《陕西通志》卷三十)。
[28]康熙元年秋七月,大雨滂沱,连绵数月,民房城垛多有塌毁(康熙《吉州志》下卷)。
[29]康熙元年秋*雨四旬不止,庐舍倾圮十去八九(乾隆《稷山县志》卷七)。
[30]康熙元年七月雨至九月初方止,城中片溢,平地泉涌,城垣庐舍塌毁甚多(光绪《荣河县志》卷十四)。
[31]清顺治十二年,黄河肆啮,寝楼正殿,尽没洪涛,基址广袤,鲜有存者,只遗秋风一楼及门殿一座,诸文籍碑记悉沉溺残废不可考。至康熙元年秋,水灾滋甚,盖尽所为者而没之(民国《荣河县志》卷廿二)。
[32]康熙元年八月大雨霖,自初九至二十五大雨如注,昼夜不绝,墙屋倾圮殆尽(雍正《猗氏县志》卷六)。
[33]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民国《闻喜县志》卷廿四)。
[34]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雨如注者半月,连绵四旬。城垣、庐舍十倾六七,盐池被害,斗盐一两二钱(康熙《解州志》卷十二)。
[35]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如注者半月,墙屋倾圮强半,人多僦居庙宇(乾隆《安邑县志》卷十一)。
[36]康熙元年八月、九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城垣半倾,桥梁尽圮,山有崩处,庐舍十坏六七,民有溺死者(光绪《永济县志》卷廿三)。
[37]康熙元年壬寅*雨四旬,山崩润徙,坏民舍(乾隆《平陆县志》卷十一)。
[38]康熙元年八月*雨两旬(乾隆《芮城县志》卷十一)。
[39]康熙元年八月*雨弥月(康熙《临晋县志)卷六)。
[40]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雨如注,连绵弥月,城垣半倾,桥梁尽记,山有崩(雍正《临汾县志》卷五)。
[41]康熙元年秋八月*雨二十日,坏城垣庐舍无数(康熙《沃史》卷二)。
[42]康熙元年八月曲沃,太平大雨(乾隆《平阳府志》卷三十四)。
[43]康熙元年三河涨发,平地水深丈余,四门壅塞(光绪《徐沟县志》卷一)。
[44]康熙元年八月大雨弥月,汾水泛涨(道光《阳曲县志》卷十六)。
[45]康熙元年八月大雨伤稼,开封、归德、怀庆所属(同治《河南通志》卷五)。
[46]康熙元年秋*雨三十日(乾隆《灵宝县志》卷六)。
[47]康熙元年秋七月*雨四十日,沁河决,平地行舟,淹没民居田禾(乾隆《原武县志》卷十)。
[48]康熙元年八月沁河决,大堤南一带尽淹(乾隆《阳武县志》卷十二)。
[49]康熙元年秋八月雨六昼夜始止。沁水溢,河渠突涨,月余始涸(康熙《东明县志》卷七)。
[50]康熙元年秋八月大霖雨,河水泛溢(康熙《开封府志》卷六)。
[51]康熙元年八月初旬汴水溢,霖雨连绵,城垣水浸数尺,四野行船,乡城楼房倾圮无数(康熙《陈留县志》卷三十八)。
2006-12-01 15:10回复
松辽平原
5位粉丝 8楼
[52]康熙元年黄河水溢,遍野行舟,秋霖雨累月,禾大伤,至二年正月始种麦(道光《扶沟县志》卷十二)。
[53]康熙元年壬寅大雨水(民国《夏邑县志》卷九)。
[54]康熙元年八月*雨七昼夜(乾隆《洑州志》卷一)。
[55]康熙元年秋八月*雨,倾民房屋,八昼夜始晴霁(同治《清丰县志》卷二)。
[56]康熙元年八月十九日至廿五日*雨七昼夜(康熙《朝城县志》卷十)。
[57]康熙元年八月十四日后雨大河发,水与杞县堤平。本院力督官民,躬冒风雨,防守帮筑者十五六昼夜(指开封附近,(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58]康熙元年八月十五日河水骤长,又兼十七、十八至二十七日*雨如注(指曹县附近)。大河白浪滔天,风狂漾涌,其汪洋澎湃之势较五月再涨之水更数倍矣(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五)。
[59]康熙元年八月内*雨连旬,民居衙舍半为倾倒(乾隆《长治县志》卷廿一)。
[60]康熙元年五月*雨至于秋九月,沙河决西华葫芦湾,商水杨家湾、平地水深丈余,民间庐舍,漂没几尽,无麦禾(宣统《项城县志》卷三十一)。
[61]康熙元年八月,黄河水溢,泛滥于南,与沙河堤平,西华河决葫芦湾,商水河决杨家湾,二水横流,漂民庐舍不可胜数,城不浸者三版,河水之决无大于此者(乾隆《商水县志》卷十)。
[62]康熙元年夏秋大水,八月颍水溢(民国《淮阳县志》卷八)。
[63](康熙元年)总漕林起龙疏称,秋雨连绵,黄淮交涨,洪水狂发,堤岸冲决。……至秋洪水陡发,淮扬竟成泽国,一望汪洋。无可收拾(康熙宋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64]康熙元年六月河决黄练集,淹没田庐无算,城西南北三面皆水,兼*雨月余,城乡崩缺(民国《中牟县志》卷一)。
[65]康熙元年七月大雨,渭水没民田舍,汧水涨,绝渡十日(乾隆《宝鸡县志》卷十六)。
[66](康熙元年)五月初一日,巳时起至申时止,黄水陡长五尺五寸,又酉时起至初二日辰时止,又长三尺,共长八尺五寸,将旧时坍断,水入月堤之内……于新堤东头漫开水口一十八丈(指曹县石香炉)〔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又据《淮系年表》表十一(漫入微山湖)〕。
[67]康熙元年五月黄沁水溢,漂没东南田庐畜产无算(道光《武陟县志》卷十二)。
[68]康熙元年六月河决开封黄练口,淹祥符、中牟、阳武、杞县、通许、尉氐、扶沟七县(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69]康熙元年六月河决清河县王家营颜河口(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70]康熙元年六月河决祥符步李寨及中牟、阳武各处(光绪《开封县志》卷六)。
[71]康熙元年河决原武、祥符、兰阳县境,东溢曹县,复决石香炉村,之锡檄济宁道方兆及董曹县役,而赴河南督塞西阎寨、单家寨、时和驿、蔡家楼、策家楼诸决口(《清史稿》宋之锡传)。
[72]康熙元年七月沁水溢,灌入御河,浸没民田甚众(《豫河续志》)。
[73]康熙元年秋浮雨,河决杏树口,庐舍漂没(《通许县志》)。
[74]康熙元年决武陟之大村(《淮安府志》)。
[75]康熙元年单县决瞧龙寺,复决黑龙潭、黄冈等处(《行水金鉴》)。
[76]康熙元年河决睢宁孟家湾口入湖(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77]康熙元年河溢宿迁下古城、茅茨湖淤塞(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78]康熙元年八月河水泛溢,兼以大雨浃旬,大堤以北淹没秋禾数百顷(康熙《考城县志》卷四)。
[79]康熙元年八月十七日河决牛市屯口,水大至,溃北堤入城、官署、民居多圮(牛市屯在曹县)(乾隆《鱼台县志》卷三)。
[80]康熙元年壬寅河水围城堤,八月二十三日河水决高家堂,水围县堤(康熙《兰阳县志》卷三)。
[81]康熙元年河决归仁堤,入洪泽湖,南河分司吴炜擅开周桥,淮大泄,黄水逆入清口,旋冲决翟家坝,流成大涧九条,其水东注高宝湖,高邮堤决。阅十七载而后治(民国武同举《淮系年表》表十一)。
[82]按原武南岸小潭溪,康熙元年河患非常,河堤内外相平,小潭溪溃决距大河四里之遥,而河势正行,并无旁射,不过滚滩水为患耳(崔维雅《河防刍议》卷二)。
[83]武陟沁河之下封村,中牟黄河之黄练集二处,虽塞工易施,必须夫料辐辏,昼夜兼工方可尅期底绩(八月大水时,下封、黄练集两处决口均未堵复)(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
[84]秋分以后,涨水非常,全河入决口者以十之八(八月大水时,石香炉决口仍未堵复,而且大量跑水)(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五)。
[85]南北两岸倾经秋水创残之后,河身改徙,新险倍增。……近又江南一带桃、宿、淮、扬所在漫溢(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
[86]淮黄交涨,高过堤岸,不时西风大作,根脚酥软,以至漫卸。……水势异涨,南北湖、河内外交攻,不特土堤埽箇悉被冲蛰,即砖石崖岸亦也一处不漫激欹卸。……虽东堤一带泄水闸洞尽皆开通,无如水头日长,西风大作,沿堤而过,除先经搪御外,水落之后仍有缺口六处(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87]秋雨连绵,黄淮交涨,洪水狂发,堤岸冲决。……季家堤等处冲决(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六)。
[88]今岁(康熙元年)阳侯肆虐,自夏徂冬,北直、河南、山东、江南(今江苏、安徽)无时无地不以巨浸滔天,怀襄洚洞之势频呼叠告,臣数月以来,虽焦唇茧足,差檄四驰,而无如百川交涨,人力之经营已瘁,天河之泛滥无休(康熙朱之锡《河防疏略》卷十四)。
[89]康熙元年七月淇县沁水溢,浸入民田甚众(同治《河南通志》卷五)。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