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天师府_龙虎山天师府狐仙堂
雪中悍刀行龙虎山天师府收徒条件是天生金刚境。老天师赵希抟无论练武,还是修道都是天赋极佳的,原本是可以继承掌教之位,却碍于龙虎山的条条框框,不愿做这掌教,自己闲云野鹤,本来很是逍遥快活。
雪中悍刀行背景故事
酒过三巡,值逢日暮,徐凤年喝得酩酊大醉,已然人事不省,徐龙象与兄长关系亲厚,索性将他背起,缓步走向陵州城,王府亲兵跟在身后,早就习以为常,府内家丁侍女全都围着徐凤年,尽心尽力地伺候着,一番梳洗之后,果然恢复以往贵气。
老黄难得清闲,重回自己久别三年的小院,取下一坛陈酿,甚是喜悦,忽觉有人来到窗前,老黄立马将佳酿藏在怀里,虽未回头,却知对方身份,北椋王徐骁能让老黄陪同世子外出游历,足以说明对于他的信任,如今游历归来,也是隔着窗户表达了感谢。
转眼间,天色逐渐变黑,反观世子大院奢侈阔绰,当属王府之最,此时徐凤年还在熟睡,结果遭到自家侍女姜泥的刺杀,以往姜泥下手都未得逞,这次也是毫不例外,徐凤年不怒反笑,听到门外传来徐骁的声音,立马让她躲在榻下。
天师府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县上清镇,为历代张天师住持起居的宫观。天师府原建于龙虎山脚下,唐天宝七年(748年)封张陵第十五代孙为天师,并赐田敕免租税,唐代称「真仙观」。北宋崇宁四年(1105年),迁建于上清关门口上,道观始称「天师府」。天师府于北宋崇宁四年(1115年)始建于上清镇口。元延佑六年(1319年)迁建于上清镇长庆坊,明洪武元年(1368年)移建今址。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扩建。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大部分建筑被焚毁。乾隆四十三年(1779年)重建。咸丰七年(1857年)又遭受战火之灾。同治年间(1862-1874年)第61代天师张仁政予以维修。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移居台湾,于是多年失修的天师府被改作他用。年开始修缮。1988年交由道教界管理。
现在的天师府,以府门、仪门、二门和私第为中轴线,修建了玉皇殿、天师殿、玄坛殿、法箓局和提举署、万法宗坛等,从而把宫观与王府建筑合为一体。
天师府府门系1990年重建,正上方悬「嗣汉天师府」直匾,前正中两柱上挂有「麒麟殿上神仙客,龙虎山中宰相家」楹联。御赐仪门牌楼为最近恢复修建的,东有玄坛殿,奉祀财神赵公明;西有法箓局和提举署。提举署是张天师掌管道教事务之办公场所。二门系1996年重建,上悬「敕灵旨」匾额,门柱上有「道高龙虎伏,德重鬼神钦」对联。
二门后为一大院,院内甬道中有一井,名曰「灵泉井」,又名「丹井」、「法水井」,据传系南宋著名道士白玉蟾所凿。古井后即是玉皇殿,原为天师的演法大堂。玉皇殿后便是私第,即历代天师的住宅。私第前厅原称三省堂,是天师府的议事之所。1985年改建为天师殿。私第中厅原为「壶仙堂」,系接待贵宾之处。私第后厅也叫上房,是天师食宿生活之处。私第后原有灵芝园、敕书阁、纳凉居。私第东面原有天师家庙和味腴书屋。私第以西的院落为万法宗坛,院内有三大殿,正殿为三清殿,两侧配殿分别为灵官殿和财神殿。
天师府保存有众多文物古迹,如元代铸造的9999斤重的大钟、赵孟頫手书的道教碑及历代匾额楹联等。
聂亮祥撰:《龙虎山嗣汉天师府》,载《中国道教》1999年第5期第39-43页。 张金涛主编:《道教祖庭——嗣汉天师府》(香港:银河出版社,2003)。 中国道教协会编:《道教大辞典》,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4页「天师府」条。 胡孚琛主编:《中华道教大辞典》(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第1662页「龙虎山天师府」条。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