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天气预报直播今天_军事天气预报
1.天气是如何预报的
2.天气预报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3.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天气的
4.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天气符号一共分为两种形式,即白天,夜晚。
白天天气符号:
夜晚天气符号: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以下简称预警信号),是指各级气象主管机构所属的气象台站向社会公众发布的预警信息。预警信号由名称、图标、标准和防御指南组成,分为台风、暴雨、暴雪、寒潮、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霜冻、大雾、霾、道路结冰等。
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总体上分为蓝色、**、橙色和红色四个等级 (Ⅳ、Ⅲ、Ⅱ、Ⅰ级),分别代表一般、较重、严重和特别严重,同时以中英文标识,与国家的所有应急处置等级和颜色保持一致。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1]?
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参考资料:
天气是如何预报的
天气预报的由来 每天我们都能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听到第二天的天气预报, 它是怎样产生的呢? 说起来还与战争有关呢!1854 年11 月14 日, 夜幕低垂, 乌云密布, 位于欧洲东南部的黑海海面上掀起了滔天巨浪, 紧接着一场可怕的暴风雨汹涌而至.当时正与敌人作战的英法联合舰队, 刚好行驶到这儿, 立即遭到这场暴风雨的袭击.主旗舰`阿恩力―4'号翻沉, 几乎全军覆没.这次暴风雨给联军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肇庆天气, 这给当时法国的执政者拿破仑三世震动很大.他命令当时著名的天文学家, 海王星的发现者, 巴黎天文台台长勒维烈全力调查这次风暴的移动规律.勒维烈立即把各地的观测资料收集起来, 花都天气, 并详细询问了11 月12 日到12 月16 日各地的天气情况, 然后把这些结果标志在一张空白地图上.经过认真细致地研究后, 勒维烈惊讶地发现, 那次袭击英法联军的黑海风暴是从欧洲西北部移过来的, 而且是以一定速度向东南方向运动.经过推理, 勒维烈认为, 若能事先就有一张`天气图', 那么那次风暴是可完全躲过去的.此后`天气图'就应运而生了. 人类生存的地球是由一层很厚的`空气海洋'――大气层包围着的, `空气海洋'的底部约几十公里是空气对流层, 它是地球上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空气温度的变化引起空气对流, 形成空气漩涡, 这种空气漩涡的移动, 就形成了风暴.风暴通常都由形成地点 (通常为海洋表上) 以一定速度向一定方向运动的, 风暴移动方向与移动速度与各个地方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如果这时把各个地方的气候条件汇总, 加以分析研究, 就能预测风暴的运动情况, 上海天气, 播发出去就成为天气预报.我国就是由中央气象台汇集各个地方气象台的观测结果, 然后经分析研究后再向全国发布, 这就成为中央气象台的`天气预报'. 现在人们已开始利用人造卫星 (气象卫星) 来观测各地的气候情况, 运用计算机处理后, 气象台就可以直接掌握各地气候的变化情况, 及时准确地进行天气预报了.现在天气预报已不仅是用于军事目的了, 它更重要的是用于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
天气预报有什么存在的意义
天气预报就是利用比较高科技的产品来进行大气层的气压,空气的温度,湿度以及相关的环境因素进行相应的测量,同时,在根据相关的经验以及大气层的变化规律来进行相应的推断。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
天气预报是怎么预测天气的
1、天气关乎很多事情,具体到个人,主要是为了预防疾病,尤其是感冒,关注天气变化,加减衣服。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如果要去外地,更要知道当地是什么天气情况,决定穿衣和携带的衣服。
2、特别是突然下雨或者降温,加减衣服不当很容易生病。关注天气可以注意下雨及降温。这种比较突然的天气变化是住在城市的人的必须关注点。
3、农村更不用说,需要关注天气帮助植物定期调整种植方式啊。
天气预报(测)或气象预报(测)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从“风云一号”等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weather forecast)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天气变化的事先估计和预告。天气预报是气象工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的重要手段。天气预报按预报范围而分,有区域天气预报和局地天气预报。按服务对象的需要而分有日常性的公众天气预报和专业天气预报。按时效的长短而分,有短期、中期和长期天气预报。气象台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准确地公开发布天气预报,特别是灾害性天气预报,在保护人民生命财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天气预报技术最初是随着电报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到本世纪50年代初,天气预报一直是以天气学原理为基础的。随着计算技术及探测技术的发展,除常规天气图方法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制作预报外,又将气象雷达和卫星探测资料应用于预报业务,同时发展了数值预报方法。该方法通过确定大气质量、能量和动量的守恒原理来预报大气的物理过程,显著地提高天气形势预报的质量,从而促进天气预报的客观定量化。
现在有没有控制天气的武器
天气预报是使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未来某一地点地球大气层的状态进行预测。从史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对天气进行预测来相应地安排其工作与生活(比如农业生产、军事行动等等)。今天的天气预报主要是使用收集大量的数据(气温、湿度、风向和风速、气压等等),然后使用目前对大气过程的认识(气象学)来确定未来空气变化。由于大气过程的混乱以及今天科学并没有最终透彻地了解大气过程,因此天气预报总是有一定误差的。
中央电视台每晚19:30播报的都是短期天气预报,时效为未来2~3天。
扩展资料
中国古人的天气预报:
几千年来,水手、渔民、农民和猎人看云、看风、看天象、看物象来预测天气,探索作天气预报。天气预报成了一套民间技艺。古代人观天象,测风云。前者是肉眼和简单仪器能够观测到的天空状况,不但观测日月星辰的变化,还记录了各种过去和当前发生的自然现象,并把总结的经验与当前观测结合起来,做出天气预报。
参考资料天气预报——百度百科
有
军事和气象历来有着紧密的联系,从诸葛亮借东风火烧曹营开始,人类历史上利用气象条件在战争中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层出不穷。而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气象条件对于战争又有怎样的影响?面对越来越多正在研制、在未来可能应用于实战的气象武器,我们应该持一种什么态度?带着这些疑问,记者采访了解放军理工大学罗坚副教授和王伟民副教授。
记者:您怎样理解气象对于战争的作用?您觉得气象对战争到底存在多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更多的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罗坚:战争与气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从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到本世纪初的伊拉克战争,气象与战争如影随形。可以说,无论作战样式如何变化,武器装备如何发展,战争都要受到气象的影响。气象条件是把双刃剑,对作战双方来说都是公平的,关键看谁能驾御它而不受其影响,如果能合理利用气象条件,气象将成为战斗力的“倍增器”。
记者:在近期发生的战争中,有哪些利用气象条件打击敌人、保护自己的例子?
罗坚:这种例子很多。海湾战争中,海湾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是多国部队战略决策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选择对伊作战的时机时,美军气象部门向国防部提供海湾地区的气候报告时指出:对伊作战的时机应选择在12月至次年3月,尽管这一时期阴雨和雾日多,但比起4~10月份的高温、风沙天气,这种影响要小得多。如果把战争拖到3月以后,高温和风沙天气对美军的人员和武器装备都有很大的影响,会大大降低美军的作战能力。
在选择首次发起空袭的时机时,美军同样也认真考虑了海湾地区的气象条件。西方军事家认为:美军应在某个无月光、无云和少雾的深夜向伊军发起闪电般的进攻。多国部队气象保障部门在仔细研究了各种气象资料后,提出了3个最佳时段:1月17日~20日、2月16日~18日、3月17日~19日。根据气象预报,海湾地区1月16日~20日为理想的无月夜,天气晴朗,多国部队就选定在1月17日凌晨发起空袭。在无月光的晴朗黑夜条件下,多国部队充分利用其夜战能力强的优势,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因而多国部队的第一波攻击,没有遇到伊军防空力量有组织的抵抗,飞机全部安全返航。
记者:我们很多人都看到过把气象气球放到空中,以获取空中气象条件的画面。在现代战争中,除了这种比较初级的方式,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哪些手段来获取气象信息?
罗坚:气象雷达、气象卫星是最重要的现代探测手段,它与常规气象观测互为补充。
天气雷达一般用于探测热带气旋,雷暴、飑线等强对流天气系统,以及实时监测与之相伴的暴雨、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强度、位置和移动情况。
气象卫星搭载了红外扫描辐射仪、微波辐射计、电子摄像机等多种遥感仪器,对地球及大气层实施被动式的遥感探测,能获得大范围连续的气象要素。
除上面所讲的探测手段外,人们还在飞机、远洋船舶上搭载气象观测仪器,获得非常规气象资料,弥补以上探测手段的不足。
在战争条件下,敌方会最大限度地封锁气象情报,这时可用气象侦察飞机、无人驾驶的大气探测遥感飞机、下投式探空仪和空投式自动气象站等手段来获取目标区的气象信息,甚至向目标区派遣气象小分队携带野战气象仪收集目标区的气象情报。
记者:对于军事气象预报和普通的面向公众的气象预报有什么区别?您能否针对不同的武器装备,举几个例子?
罗坚:大家对气象预报一定十分熟悉,我们每天都要收听收看天气预报以决定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军事气象保障中的气象预报与我们熟悉的面向公众气象预报相比,从保障对象、预报内容和预报精度都有很大区别。
军事气象预报是军事气象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军事行动是海陆空等多军种参加的联合作战,不同的武器装备,不同的作战任务、不同的作战样式,都有它最适合的气象条件,预报的内容和要求都有很大不同。因此军事气象保障工作十分复杂,既要有保障某个军兵种独立作战的能力,又要有保障战区各军兵种合同作战的能力。
记者:现在,有很多人在使用“气象武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和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有什么区别?
王伟民:把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运用到军事上,作为一种战术来使用,造成对敌方不利、对我方有利的战场态势,就可以称之为气象武器。但是,与人工影响天气相比,气象武器的概念更大一些,除了人工影响天气的手段外,还包括人工影响环境的手段,比如说:人工臭氧洞、人造酸雨甚至人工影响电离层等。这是更加广义的气象武器的概念。但是,人工改变飓风路径和人工臭氧洞还基本上都是概念性的东西,还处于实验和探索状态。
记者:媒体上有很多关于人工降雨、人工造雷、人工驱雾之类的报道。您认为,人类是否有能力按照自己的设想和希望随意地影响和改变天气?
王伟民:不是这样。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以人工增雨为例,只有当天空中阴云密布的时候,在天空中播撒一定的催化剂,雨才会下得更大。而在晴空万里的时候,你在空中播撒催化剂是毫无效果的。所以,人工影响天气的前提是必须具备一定的气象条件。
记者:像人工改变飓风路径这类的设想,以现在人类的技术水平,它变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多大?
王伟民:美国曾经尝试过,但是不太成功,主要问题是理论方法上没有更多新的突破,主要的难点是如何在理论和技术上找到一个突破口。目前用催化剂的方法难度还是很大的。如果解决了理论和技术上的难点,人工影响飓风路径就并非是不可能的。
记者:作为军事气象方面的专家,您觉得我们对待气象武器应该持一种什么样的态度?
王伟民:联合国在1977年通过相关协议,禁止将人工影响天气的技术运用与军事领域。这个协议主要是考虑到这种技术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但是,对于战争来说,一旦战争爆发,一切的行动都会使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燃烧油井、燃烧轮胎制造烟幕以及飞机轰炸都会对空气和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由于气象条件对于战争的重要影响,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世界各国关于人工影响气象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止过。
由于在技术上、原理上很多东西我们还不太清楚,所以在影响天气和改变天气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你意想不到的、超出你原先预想的状况,甚至天气发展的状况和你所希望出现的结果完全相反。天气系统是非常复杂的,你希望通过人工增雨的作业使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但是,实际的降雨量可能会大大超出你的控制,这样不仅打击了敌人,也给己方带来了一场灾难。所以,在理论研究还没有到达一定水平的情况下,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应该慎之又慎。
记者:对于内容不同的气象武器实验,我们是否应该采取同一种态度?
王伟民:对于不同的实验内容,我们应该区别对待。就像对待武器一样,有的武器是常规的,有的是具有毁灭性的。对于人造酸雨、人工制造臭氧洞等计划,对环境的破坏是非常大的,你无法去控制它,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不可预测的后果,我觉得是应该非常慎重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可以做一些基础理论的研究,而决不能轻率地进入实施阶段。(记者 潘婷)
专家简介:
罗坚,男,1965年1月生,现任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军事气象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热带天气学、气象信息处理和军事气象业务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
王伟民,男,1963年4月生。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海洋与空间环境系空间环境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长期从事大气物理和大气环境及空间环境的教学科研工作。
全球最大气象武器
然而,有美国物理学家认为,HAARP项目是世界上最大的电离层改造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大气象战武器,可以人为操控当地天气,破坏其它国家飞船和运载火箭的飞行,扰乱其它国家的通讯往来。俄罗斯《真理报》一针见血地指出,美国虽然在联合国禁止研制气象武器条约上签字,但阿拉斯加美军电磁拦截工程明显是利用科学研究的幌子或者是以双重技术为掩护进行军事项目开发。
据美国媒体披露,美国空军曾于冷战结束后拟订21世纪气象战规划,它就是"2025年全范围控制计划",企图设法通过气象战确保美国在国际事务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能力。美军中还曾有人提议使用进行气象战:在暴风雨催生系统或者云中引爆,以形成辐射雨,产生比正常核爆炸还要大的辐射污染区,对敌方造成更大范围的杀伤。
呼风唤雨无所不能
据悉,开发气象武器涉及许多技术,具体来说有六大项。一是洪水技术。即通过飞行器向敌方上空的云层中施放硝酸银颗粒,使云层中的水蒸气形成大雨,从而造成特大洪水。二是严寒技术。在敌方距离地面17千米左右的高空爆炸装有甲烷或二氧化碳气体,造成"遮云蔽日",让敌方阵地的广大地区一片黑暗,温度下降到与史前冰川时代类似程度,使敌方人员或死或伤,武器装备遭到破坏。三是巨热风暴技术,在沙漠地区使用激光将空气加热,形成龙卷风和沙漠风暴,将敌方的人员或设备卷走。四是水柱技术。即在海底30米深处投放威力巨大的炸弹,形成海底地震,造成海啸,掀翻敌水面舰艇,冲垮海岸上的阵地或人员装备。五是浓云技术。利用微波技术,在自己阵地上制造乌云降雾或消雾,使敌方飞机无法进入或失去攻击目标的准确位置。六是"毛毛雨"技术。也是利用微波技术使敌方阵地下起毛毛雨,雨滴虽小,但密度极大,形成一个"雨帘",使敌方雷达找不到目标。
天气成现代战争关键
在现代化作战中,气象环境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军事行动。事实证明,越是尖端、敏感度极高的武器装备系统,越容易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制约。如伊拉克战争期间,沙尘暴使上百架美军武装直升机不得不提前返航,经查,仅有7架可以继续作战。
对那些精确制导武器来说,气象环境也是致命杀手,如强激光通过1公里厚的沙尘大气,其能量将减弱90%以上,在有雨的情况下,激光传输5公里后,能量仅剩1.8%。一台作用距离为800米的主动红外夜视仪在星光条件下作用距离可达600米,而在乌云密布、多雾、星光暗淡的条件下,其作用距离就降为10米了,简直成了一个"睁眼瞎"。
据报道,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1. 俄媒体揭露俄美等大国正在研究未来8大超级武器[1]
远景计划署是美国国防部的绝密武器研发部门。这个部门最引人瞻目的任务就是研发未来武器。当然,俄罗斯国防部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国防部也都有类似远景计划署这样的未来超级武器研发机构,只不过,所有的这些研究机构都是国家机密。9月26日,俄罗斯[真理报]披露了美国、俄罗斯等超级大国正在研究的未来超级武器。这些超级武器必然将对整个人类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地震武器欲将敌城夷为平地,气象武器随时制造风暴,太阳能武器把大片土地化为焦土。
人类未来的超级武器还可能有太阳能武器。实际上,早在公元前三世纪人类就已经使用过太阳能武器了。赫赫有名的古希腊数学家亚里斯多德就指挥古希腊军民架起大镜子反射太阳光,最终烧毁了罗马的无敌舰队。当然了,亚里斯多德的这种"超级太阳能武器"致命的弱点就是太受天气的影响,一阴天有云太阳能武器就不灵了。不过,如果这些镜子被搬上太空的话,那么就不怕多云阴天了。这些被送到太空的"镜子"能聚敛太阳光,使镜子中心的温度高达好几千度。如此高温强光当然可能透过厚厚的云层射到地面。如果那个目标被这种"死亡之光"瞄上的话,那么不化也得燃烧起来。当然了,这样的超级武器也有要命的缺点,那就是它的威力实在太大了,就象一样在摧毁目标的同时,也毁掉了四周所有的物体。因此,对于战胜者们来说,只剩下一片焦土不能算是真正的胜利。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中子弹就要强得多,因为它会杀死目标区内所有的动物,可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说建筑却丝毫无损。
通过改变大气中的电荷来改变某个特定地区的特定天气是完全有可能的,比如说制造出暴雨,干旱和其它有害天气。这种天气都能给敌人造成致命的破坏。有消息说,俄罗斯的科学家们正在奥布宁斯克研制这种超级天气武器。
2. 直面军事变革--技术装备日新月异[2-4]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大量新概念武器会不断出现和应用于战争。这些新概念武器具有完全不同的杀伤和破坏机理,它不以大规模杀伤对方人员的生命为目标,而是通过使对方的作战人员和武器装备丧失作战功能,或通过改变敌国的生态和自然环境来达成战争目的[2]。
新概念武器中具有大面积破坏与毁伤效果的主要有次声波武器、电磁脉冲武器、激光武器和气象武器等。次声波武器具有洲际传送能力,并且可以穿透10多米厚的钢筋混凝土,因此作用范围极广。在高空施放的电磁脉冲弹可以在瞬间使大范围的电子设备丧失功能。激光武器可以切割敌对国上空的一块臭氧层,引发大面积的温室效应。气象武器可造成大面积的洪涝灾害、地震和火山爆发等。据俄罗斯的军事理论专家分析,1999年6月至7月南欧地区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酷热,最高气温达到50度。据认为实际上这是美国借战争试验气象武器造成的。新概念武器的发展前景广阔,其大规模运用将使未来的信息化战争具有亚核战争的效果[2]。
所谓"气象武器",是指为达到军事目的,运用现代化气象科学技术,通过人工控制风云、雨雪、寒暑等天气变化来改变战争环境,人为制造各种特殊气象,配合军事打击,达到干扰、伤害、破坏或摧毁敌人的目的。随着气象科学的不断发展,气象武器必将在未来战争中大显身手。目前,气象武器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人造洪瀑 用人工降水的方法增加敌活动地区的降水量,形成大雨、暴雨影响其战场使用,甚至造成洪水泛滥,伤人毁物,冲垮道路桥梁,使敌人交通冲断,补给困难,机动受限。
人造干旱 通过控制上游的天气,给下游 的敌对国和敌配置地区制造长时间的干旱,以削弱敌方的战争潜力,破坏敌人的生存环境。
人工引导台风 向台风云区投入碘化银发烟弹或其他化学催化剂,使台风改变路径并将台风根据需要引向敌对国,以毁伤敌对国的军事设施。
人工消云、消雾 人工消云消雾是指采用加热、加冷或播撒催化剂等方法,消除作战空域中的云层和浓雾,以提高和改变能见度,保证己方目视观察、飞机起飞、着陆和舰艇航行等作战行动的安全。
人工造雾 人工造雾就是通过施放大量的造雾剂,人为地制造漫天大雾,以隐蔽自己的行动,或给敌人的行动造成困难和障碍。
人造寒冷和人造酷热 人造寒冷,就是在敌对国或敌控制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太阳光的物质,使气温急剧下降,制造使人难以忍受的寒冷天气,冻伤敌方的战场人员,损坏敌人的武器装备,摧毁敌人的战斗力;人造酷热,是指在敌国境内或敌作战地区上空播撒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物质,使气温骤然升高,产生酷热,直接削弱敌人的战斗力。
人造臭氧空洞 利用化学或物理的方法,消除大气层中某个范围内的臭氧分子,在大气臭氧层中形成"紫外窗口",让太阳的紫外线直接杀伤敌对国的人员和生物。
人工控制雷电 人工控制雷电,是指通过人工引雷、消雷等方法,使云中电荷转移或提前释放,控制雷电的产生,以确保空中和地面军事活动的安全。人工控制雷电主要方法有:一是利用带电云团播撒冻结核,改变云体的动力学和微物理学过程,以影响雷电放电;二是采用播撒金属箔以增强云中电导率,使云中电场维持在雷电所需临界强度以下抑制雷电;三是人为触发雷电放电,使云体一小部分区域在限定的时间内放电[3]。
千百年来,大自然的无穷威力令人恐惧,台风、海啸、地震、火山喷发等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一直就没有停止过。于是各种自然灾害成了科学家争相研究和探索的对象,以求趋其利而避其害。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仅可以巧妙地利用巨大的自然力为军事服务,而且可研制和使用气象武器,改变局部的自然条件,使之有利于己而不利于敌[4]。
越战期间,由柬埔寨通往越南的"胡志明小道"常常突然出现暴雨、山洪冲断桥梁和毁坏堤坝的现象,其破坏程度不亚于大规模轰炸。开始,人们只认为是天公不作美,后来才知道这是美军在小道上空投掷碘化银弹的结果。在1971年6月美军进行人工降雨的最盛时期,大批运输车辆挣扎在泥泞之中,一周之内通过"胡志明小道"的车辆由原来的9000辆减少至900辆,使美国人取得了意想不到的作战效果。从那时起,拥有"气象武器"就成了各国军事家们竞相追逐的目标。美国在50年代就建立了气候实验室,专门从事气象控制技术的研究。俄罗斯也不甘落后,依靠其雄厚的国防工业基础,在气象武器的研制上走在了世界的前列[4]。
3. 美国国防部关注中国的气候突变
美国防部《气候突变的情景及其对美国国家安全的意义》的报告(GBN报告)中关于中国的预测内容,大部分措辞比较模糊,只有一条明确指出了时间和地点,那就是在2010年前后,中国南部地区将发生持续整整10年的特大干旱;同时还说,中国现在的"南涝北旱"的降水分布型,到时候可能变成"北涝南旱"的降水分布型[5]。GBN报告的结论与2003年3月31日开幕的气候变化国际科学讨论会十分类似,其对中国气象情报的重视异乎寻常。
如果跟风派知道有气象战争这个概念,他们就应该更深刻地领会美国防部的意图。利用自然的气象灾害,使用气象武器,扩大敌对国家气象灾害的范围和强度,使敌对国处于极端的战略劣势,这就是气象战争。研究美国国防部的秘密报告,居然没有涉及美国国防部的战略意图,中国的跟风派实在幼稚的可爱。难道国家安全的敌人真的就是气候突变?天灾和人祸是并行的,跟风派误国,原因在于听命于人,没有自己独立的科学思维[6]。
4. 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越南战争、科索沃战争、海湾战争都成为气象武器的试验场。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 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跟风派把气候突变定义为国家安全的敌人,实际上,最危险的敌人是利用中国气候突变的气象武器使用者。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2008-2012年台海危机关键时期,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