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eather report是什么意思

2.竺可桢的资料

3.天气预报是几几年开始的?如题 谢谢了

4.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天气图是谁绘制的?

5.2010年8月份中国天气恶化是美国天气武器搞的吗?为什么原先的四川等地震俄罗斯说是美国搞的

今日气象报告_今日气象预警

天气预报已经逐渐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是如何出现的,它是什么样子的?事实上,准确预测天气并不容易。天气将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气团、地形和水的条件。此外,一些随机因素也会导致天气变化。因此,天气预报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随着对天气的探索,天气图变得越来越详细,天气预报也变得越来越准确。然而,早期的天气图只将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的气象观测记录在一张有特殊数字和符号的地图上,并对该地图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和研究。预报员可以通过天气图在短时间内了解大范围甚至全世界的天气情况,并通过连续的天气图预测未来天气的变化。早期气象观测没有全球统一的观测规则,所获得的数据不会实时交换。世界上第一张天气图是克里米亚战争绘制的。

1854年11月,历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战。英法联军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海军陆战队正准备在黑海的巴拉卡瓦港登陆。当时,黑海突然出现强风和巨浪。英法联军没有战斗就崩溃了,几乎全军覆没。

收到消息后,拿破仑三世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调查风暴的原因。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尔(Le Frier)接手了这项重要任务。风暴前后,他向世界各地的气象学家征集气象报告。报告收集完毕后,他同时填写了天气状况图。经过仔细分析,他发现风暴从西北向东南移动。西班牙和法国在风暴到达黑海前一到两天就受到了影响。

经过分析,勒弗瑞认为,如果欧洲在大西洋沿岸有气象站,风暴信息就可以及时发送给英法舰队,英法舰队就可以免受风暴影响。莱夫里尔的提议已经得到许多国家的回应。1856年,法国建立了第一个正式的气象服务系统。其他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和日本也相继组织了观测网络的建设。他们已经开始发送当天的气象观测结果,绘制天气图,并提供天气观测和预报服务。天气图是现代天气预报的开始。它将天气预报从一个点扩展到另一个区域,并逐渐发展和成熟。

weather report是什么意思

福建地区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的频率(千赫)是?92.6 。播出时间为:05:55-00:05 。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的编排方案

1、每周二午后14:05-16:55停机检修,逢党代会、全国“两会”和长期间的周二不休机,正常播出。

2、每逢整点播出《News Update》,周一至周五播出18次,周六、周日6次;周末12个整点还特别奉献周末记者专栏——《周末新语丝》。整点时段另有《气象报告》。

3、《今日大明星》《音乐国际线》等单元全天3次滚动播出(《音乐国际线》周一至周五播出)。

4、全国哀悼日、逢10的国庆阅兵和联欢晚会等期间,并机中国之声。

5、春节和国庆长有特别节目,每6小时1单元,整点设置特别节目,但保留《气象报告》。

扩展资料:

其他地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音乐之声的频率(千赫)

北京 - 90、天津 - 92.5、河北 - 105.1、山西 - 89.3、辽宁 - 99.8、辽宁 - 107.8、吉林 - 94.3、黑龙江 - 100.9、黑龙江 - 98.1、上海 - 107.7、浙江 - 103.2、安徽 - 81.5、福建 - 92.6、江西 - 87.2、河南 - 100.2、湖北 - 105.8、湖南 - 107.7、广东 - 87.4、广西 - 99.0、海南 - 89.4、四川 - 107.6、贵州 - 107.3、云南 - 103.9、云南 - 101.4 、云南 - 102.2、西藏 - 96.1、陕西 - 95.5甘肃 - 88.3、青海 - 100.6 、宁夏 - 99.7。

参考资料:

中国广播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节目 (音乐之声)频率表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音乐之声

竺可桢的资料

weather report意思是天气预报,气象报告。

weather的英式读法是['we?(r)];美式读法是['we?r]。

单词直接源自古英语的weder;最初源自原始日耳曼语的wedran,意为空气,天空。

作名词意思有天气;气象;境遇。作及物动词意思有使风化;经受住;使日晒雨淋。作不及物动词意思有风化;褪色;经受风雨。作形容词意思有上风的;天气预报的。

report的英式读法是[r?'p?t];美式读法是[r?'p?rt]。?

单词14世纪晚期进入英语,直接源自古法语的report,意为公告。 

作名词意思有报告;传闻;成绩单;爆炸声。作动词意思有报告;报导;叙述;举报;报到;对…负责。

相关例句:

That's what the weather report say.

天气预报是这么说的。

扩展资料:

一、weather的单词用法

n. (名词)

1、weather的基本意思是“天气,气象”,指某一地区某一时间的具体天气情况,如阴晴、气温、降水、风力、风向等。weather引申可指“处境”。

2、weather是不可数名词,其前不可加不定冠词a,即使前面有bad, good等形容词修饰时也不可以,但其复数形式可表示“各种天气”。

二、report的单词用法

n. (名词)

1、report用作名词的基本意思是“报告,报道”,表示通过调查作出的官方或正式的说明,通常含有对情况的分析判断,尤指下级对上级或委托机关的报告,在英式英语里也可指学生的“成绩报告单”或雇员的“工作鉴定书”,是可数名词。

2、report也可作“传闻,谣言”解,是不可数名词,但其前可用不定冠词a修饰。reports有“流言蜚语,道听途说”的意思。

3、report还可作“名声,名誉”解,是不可数名词。

4、report还可用于指“(似枪炮声的)爆炸声”,是可数名词。

天气预报是几几年开始的?如题 谢谢了

地理学家竺可桢(1890—14年)

竺可桢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建国前他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和中央大学,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1936年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他担任中国科学院第一任副院长,同时担任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中国气象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等职。他还当选为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并于1962年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他为发展我国科学和教育事业,奋斗了半个多世纪,真正做到了鞠躬尽,呕心呖血,他不愧是我国近代科学家、教育家的一面旗帜,气象学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

竺可桢字藕舫,浙江省绍兴市人。于1890年出生在东关镇一个普通家庭里。他的大哥是一位从事语文教学的秀才。在家庭的影响下,他从小就在私塾里读书,学习十分勤苦。中学阶段,读书于上海澄衷学堂和复旦公学,后又到唐山路矿学堂读书。由于他学习努力,成绩卓著,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1910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公费留学生,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地学系专攻气象。哈佛大学求实崇新、自由探讨的学风,给他深刻影响。1918年他以台风研究的优秀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时年28岁。他怀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到了祖国,先后执教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20年他受聘担任南京高师地学教授,次年,学校改称东南大学,在竺可桢主持下,建立了地学系,下设地理、气象、地质、矿物四个专业,并新任系主任。这是我国高校建立地学系之始。1927年学校又改名中央大学。在此期间,他一面担任地理系主任,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培养了我国第一批气象学和地理学研究及教育人才。张宝堃、吕炯、黄厦千、沈孝凰、胡焕庸等,都是这个时期培养出来的优秀学者。他还积极参加中国科学社,做了大量宣传工作。

在东南大学任教期间,他积极筹建校南农场气象测候所。1922年他主持购买了各种仪器设备,定期观测温度、湿度、气压、雨量、日照等项目。逐月发行南京气候报告。这是我国自建和创办气象事业的起点和标志。

1927年北代胜利,筹建中央研究院,下设观象台筹备委员会,分设天文、气象两研究所,担任中国气象学会副会长的竺可桢,又被任命为气象研究所所长。这时的气象研究所,既是全国的气象学术研究单位,又是领导全国气象事业建设的国家机构。竺可桢白手起家,克服了重重困难,努力发展我国气象事业,他首先领导了中国气象台站网的建设,提出了《全国设立气象测候所书》在十年的时间内,全国建立气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在气象所成立的当年,就首先建成了南京北极阁气象台,这是我国近代气象科学事业的发祥地,也是当时中国气象科学研究中心和业务指导中心。在此期间,还开展了天气预报业务,拟订了《气象观测实施规程》,统一了观测时制、电码型式、风力等级标准、天气现象的编码等,开展了气象资料整编的出版业务。先后出版了《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以及《气象月报》、《气象季刊》、《气象年报》等。1934年他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

1936年4月,他担任浙江大学校长,历时13年。他以“求是”为校训,明确提出中国的大学,必须培养“合乎今日的需要”的“有用的专门人才”的进步主张,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先后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于1939年底迁至贵州省遵义和湄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他一面组织师生上课,一面以实际行动支援抗战,并为当地群众服务。在民主爱国的中,他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正义行动。办学中,他十分重视学生的入学教育和毕业教育,注意培养学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知识,注重学生的实践训和智能培养,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1949年4月杭州解放前夕,竺可桢领导浙大师生,积极准备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坚决拒绝迁往台湾。他一个人隐居上海,闭户谢客,迎接解放。解放后,他高兴地出席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积极投身新中国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等职务。还被选为历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

作为新中国地学界的组织者和教育家,他倡导建立了许多新的研究机构,并培养了大批地学骨干力量。强调地理学一定要摆脱单纯描述,用最新的科学成果和仪器设备,进行定位观测,建立实验室,用现代化的工作方法,综合运用生物、物理、化学、数学等基础科学方面最新的理论来进行研究论证。

竺可桢于1956年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一直兼任主任职务。他多次指出:要合理开发自然,发展国民经济,必须进行大规模的综合考察工作。综合考察应为国家和地方编制国民经济提供科学依据。其任务首先是调查自然条件和自然的基本特征与数量、质量,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然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的科学方案。早在解放初期,他就急国家之所急,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以发展橡胶为目的的地理调查研究工作。1951年又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为治理黄河,他主持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此后,中科院专门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四项重大考察任务。其一是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其二是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其三是热带地区特种生物的研究;其四是主要河流水利的考察研究。在他的支持下。仅 1956—1957年两年间,就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它们是:黑龙江综合考察队,新疆综合考察队,华南与云南热带生物综合考察队。长江、黄河流域土壤调查队,柴达木盐湖科学考察队等。此外,还组织了治沙考察队,南水北调考察队等。到他去世时为止,在他领导下,中科院先后组织了25年规模不同的综合考察队,参加工作的达100多个单位,1万多人次。积累了大批珍贵资料,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

竺可桢热情地倡导和组织了中国自然区划、中国农业区划、中国国家地图集等重大科研项目的研究。在他的建议下,设立了国家海洋局、国家测绘总局和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他关心地质、地震、古生物、土壤、植物、动物、遗传、生理等学科的发展。他重视科学知识的普及工作,把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比作科学的两翼,并在工作繁忙的情况下,仍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宣传科学知识。

作为卓越地理学家和地理教育家的竺可桢,不仅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地理系,培养了一大批地理科学专门人才,而且在许多地理学重大领域和重大问题上,提出了创造性意见。他认为:地理学是经济建设事业中的基础科学,是研究现代地面环境的科学。因而应着重研究现代地表面的岩石圈、水圈、气圈与人类的相互作用,研究地球外壳结构及其组成部分的发生、发展、分布和各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换的科学。我国的地理学,正是沿着这一方向健康发展的,在地理学研究方法方面,他十分重视地域分异规律的研究,早在1929年他就发表了《中国气候区域论》,开创了这方面研的先例。1958年他发表了《中国亚热带》一文,指出:不应将热带北界移至南岭,也不应将华北各地、东北南部和新疆南部都划归亚热带。他说:亚热带的气候可以这样规定:即冬日微寒,足使喜热的热带作物不能良好生长。每年冬季,虽有冰雪,但无霜期在八个月以上。作物一年可以有两造收获。他不仅提出了划分的标准,同时明确指出了亚热带的北界和南界。他的见解,得到学术界的公认。

竺可桢在气象气候学研究中的成就,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重视。他早年就从事台风和东亚季风的研究,在气候变迁领域的研究中,更有着卓越的贡献。他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数十年如一日,研究了大量经、史、子、集,及中外文献,研究中国和世界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1961年他撰写了《历史时代世界气候的波动》,12年他又发表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初步研究》等学术论文。前者依据北冰洋海冰衰减、苏联冻土带南界北移、世界高山冰川后退、海面上升等有关文献资料记述的地理现象,证明了二十世纪气候逐步转暖,并由此追溯了历史时期和第四纪世界气候、各国水旱寒暖转变波动的历程,发现十七世纪后半期长江下游的寒冷时期与西欧的“小冰期”相一致。最后指出: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可能是引起气候波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从而为历史气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论据。后一篇论文,可说是他数十年深入研究历史气候的心血的结晶,是一项震动国内外的重大学术成就,他充分利用了我国古代典籍与方志的记载,以及考古的成果、物候观测和仪器记录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研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结论。文章指出: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的二千年间,黄河流域的年平均温度大致比现在高2℃,一月温度约3—5℃;此后的一系列冷暖变动,幅度大致在1—2℃,每次波的周期,历时约400年至800年;历史上的几次低温出现于公元前1000年、公元400年、1200年和1700年;在每一400年至800年的周期中,又有周期为50—100年的小循不,温度变动的幅度0.5—1℃;气候的历史波动是世界性的,但每一最冷时期,似乎都是先从东亚太平洋沿岸出现,而后波及欧洲与非洲的大西洋沿岸。大变动的原因主要受太阳辐射的控制,小变动的原则与大气环流活动有关。这项研究,博大精深,严谨缜密,为学术界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赞扬。我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每读一遍使我觉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为多年所少见的作品,理应侧身于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气候学家吉野正敏说:“在气候学的历史中,竺可桢起了巨大的作用。……经过半个世纪到今天,他所发表的论文,仍然走在学术界的前面。”

在气象科学研究中,竺可桢一向十分重视气象气候与生产及人类生活的联系。早在1922年,他就发表过《气象学与农业之关系》的学术论文。1964年他又发表了《中国气候特点及其粮食作物生产的关系》,他运用植物学的原理,以太阳辐射总量、温度、雨量三个气候要素为依据,分析了我国气候的特点,气候与农作物生产的关系,论述了我国粮食作物在各地区发展的潜力及限度,为改革栽培制度提出了方向性的意见。这篇论文,受到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竺可桢也因之受到的接见。

竺可桢又是我国物候学研究的创始者。他从1921年起就观察记录物候。1963年和宛敏渭合著《物候学》出版。内容丰富,文字通俗,,普及了物候学知识,提倡因地制宜,利用物候规律安排农事活动。此书一出就迅速销售一空。

竺可桢热爱中国***,热爱社会主义事业,1962年6月他以七十二岁高龄,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实现了他多年的夙愿。他品德高尚,大公无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他治学严谨,精益求精,持之以恒,实事求是;他关心青年,奖掖后进,待人诚恳,平易近人;他工作深入,认真细致,鞠躬尽瘁,艰苦奋斗;他坚持原则,追求真理,不畏强御,刚直不阿;他勤奋好学,联系实际,锲尔不舍,始终如一。他不仅在创建近代地理学和气象气候学方面做出了卓越贡献,他追求真理、公而忘私的精神,他的治学态度和工作态度,也为青年一代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天气图是谁绘制的?

1853~1856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沙皇俄国同英法两国爆发了克里木战争,结果沙俄战败,正是这次战争,导致了天气预报的出现。 这是一场规模巨大的海战,1854年11月14日,当双方在欧洲的黑海展开激战时,风暴突然降临,最大风速超过每秒30米,海上掀起了万丈狂澜,使英法舰队险些全军覆没。事后,英法联军仍然心有余悸,法军作战部要求法国巴黎天文台台长勒佛里埃仔细研究这次风暴的来龙去脉。那时还没有电话,勒佛里埃只有写信给各国的天文、气象工作者,向他们收集1854年11月12~16日5天内当地的天气情报。他一共收到250封回信。勒佛里埃根据这些资料,经过认真分析、推理和判断,查明黑海风暴来自茫茫的大西洋,自西向东横扫欧洲,出事前两天,即11月12日和13日,欧洲西部的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后受到它的影响。勒佛里埃望着天空飘忽不定的云层,陷入了沉思:“这次风暴从表面上看来得突然,实际上它有一个发展移动的过程。电报已经发明了,如果当时欧洲大西洋沿岸一带设有气象站,及时把风暴的情况电告英法舰队,不就可避免惨重的损失吗?” 于是,1855年3月19日,勒佛里埃在法国科学院作报告说,如组织气象站网,用电报迅速把观测资料集中到一个地方,分析绘制成天气图,就有可能推断出未来风暴的运行路径。勒佛里埃的独特设想,在法国乃至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深刻认识到,准确预测天气,不仅有利于行军作战,而且对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极大的好处。由于社会上各方面的需要,在勒佛里埃的积极推动下,1856年,法国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正规的天气预报服务系统。 天气预报的诞生历史说明,气象条件可以影响局部战争或战役的胜败,而由于战争的需要,又推动和发展了气象事业。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天气。就我国而言,气象台准确预报寒潮、台风、暴雨等自然灾害出现的位置和强度,就可以直接为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服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活动范围空前扩大,对大自然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而天气预报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信息。 16世纪以前,人们只能根据肉眼观测到的天象物象来判断天气或气候的变化,随着科学观天测云经验的积累,一些有预示性的云天现象被编成谚语而流传,如“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东虹日头西虹雨”等,今天,这些谚语在我国农村仍然广为流传。 17世纪中叶,意大利人托里拆利发明了气压表,气象观测进入到应用仪器阶段,随着气象站的建立和气象理论的发展,出现了根据当地气象资料演变规律来预测未来天气的单站预报方法。 100多年前,随着电报和探空气球的出现,地面和高空的气象报告可以被较快地传递和集中,欧洲出现了天气图。 19世纪后半叶,英法等国一些科学家开始用分析天气图来制作天气预报。1857年荷兰人白贝罗发现了风压定律;1917年至1928年挪威人皮叶克尼斯父子和瑞典人贝吉龙等创立了气团、锋面的学说;1937年至1939年美籍瑞典人罗斯贝创立了大气长波理论,使天气图预报方法由浅入深日臻成熟。 现在,计算机及航天应用技术的日趋成熟使得天气预报科技水平达到更高层次。

参考资料:

://medianet.qianlong/7692/2006/04/21/2220@3132788.htm

记得纳啊

2010年8月份中国天气恶化是美国天气武器搞的吗?为什么原先的四川等地震俄罗斯说是美国搞的

蒋丙然任气象科科长,于1915 年亲自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天气图。

蒋丙然作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诞生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开创了中国天气预报的新纪元。1912年以前,中国没有自己的气象事业。1913年夏,他承担了创建中国现代气象事业的重任,制定了中国最早的观测规程与规章制度,并于1915年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气象观测场。

同时,他全力以赴开展天气预报工作,亲自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发布的天气图。1916年,中央观象台向社会正式发布天气预报。从此,在中国的大地上开始了由中国人发布天气预报的历史,打破了由外国人操纵天气预报的局面。

世界第一张天气图

早期的气象观测并没有全球统一的观测规定,获得的数据也不会实时交换。世界上的第一张天气图是因克里米亚战争而诞生的。

1854年11月,历史上著名的克里米亚战争正在激烈进行,英法联军包围了塞瓦斯托波尔,陆战队准备在黑海的巴拉克拉瓦港登陆。这时候,黑海上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英法联军不战自溃,几乎全军覆没。

拿破仑三世接收到讯息后立即命令巴黎天文台调查这场风暴的起因,巴黎天文台台长勒弗里埃接此重任。他向各国气象学家征集风暴发生前后的气象报告。报告收集上来后,他依次把同一时间各地的气象情况填在一张张图上,经仔细分析后发现,这次风暴是自西北向东南方向移动的,当其到达黑海的前1至2天,西班牙和法国已先受其影响。

勒弗里埃分析后认为,如果当时欧洲沿大西洋一带设有气象站的话,就可以将风暴情报及时电告英法舰队,英法舰队能免遭这次风暴袭击。勒弗里埃的建议得到不少国家的响应。 1856年,法国组建了第一个正规的天气服务系统。

欧洲的其他一些国家以及美国、日本也都相继组织建设观测网,开始拍发当日的气象观测结果,绘制天气图,开展观测气象、预报天气的服务。天气图是现代天气预报的开端,它使天气预报由点扩展到面,并逐步地发展成熟。

没有足够的证据,不许乱说。不仅仅在中国,许多亚洲国家以及全球都发生形形的天气灾难。

但我也有一个疑问,为什么美国自身很平静,为什么和美国关系不好的东亚、南亚以及俄罗斯发生如此多的灾难呢?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去年年底决定,在2009年前,有关各方就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新的安排举行谈判,为世人关注的应对气候变化制定了"路线图"。然而,作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美国秘密开发的新型气象武器却很可能使得这一路线图成为泡影。而这些新型武器,小则能够呼风唤雨,大则能够引发地震海啸,有的甚至还能将温度降到史前冰川时代的程度......

据报道,美国一直在进行气象武器的研制和试验工作,美国防部关注中国2010年气候突变,其真实意图引人深思。对于美国防部的秘密报告,跟风派只讨论秘密报告中的气象灾害,不研究其战略意图,综合研究能力低下不仅是国家安全的最大隐患,而且成为中国科技发展和应用的最大障碍。伊拉克战争之后,美军重点已移师亚洲。气象武器和气象条件同时具备令人担忧。